远征军撤退路线考证笔记(1)

标签:
杂谈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远征军败走野人山路线考证笔记(1)
写在踏上征途之前
“……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
每百米倒下10-30名中国士兵的具体位置
平均每天死亡:131人
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
死亡率:86%
(行走114天是一个什么概念?同样需要比较一下: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撤退印度仅仅用了18天。)
“死亡率高达86%”!中国人常常说“九死一生”,那仅仅是一个形容。而他们却几乎在数学上接近了这个形容词。
“每公里死亡23人”也就是每43米就有一个士兵倒下。也仅仅是我计算的平均数。穆旦的诗歌的名字是“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就是说,在胡康谷地死亡最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野人山”。而野人山不过是650公里中的最后一段。那这最后一段死亡的情况怎么样呢?许多老兵都有回忆,在网上也可以看到,但是没有一个人把死亡的人数具体量化……
而一个美国人却做到了这一点。他白字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
(……I wanted to see the road that had killed so many men of the 22nd Chinese Division.……(有删节)
Early the next morning we began the difficult ascent of Mu Bum. The road was good again, the grade was entirely legitimate. But whereas we had previously passed not more than fifty or sixty Chinese skeletons, we were now passing groups of from ten to thirty skeletons every few hundred yards.
摘自《Burma Surgeon Return(缅甸外科医生的归来)》第72页。
翻译过来就是:

图片说明:
如果真正希望到实地找到这个地方,那么就需要使用军用地图。在这张军用地图(局部),我们可以看到地图的右下角有MU BUM,
地图中部有Hpachet英文字样,和上面希格雷夫医生的示意图的地点完全一样。所以,如果拿着这样的军用地图,才可以说在技术上,我可以到实地找到这个地方。
|
我在这里引用原文当然是为了让我们中国人自己看一看外国人是怎样记载的,这可不是我瞎编的。
“每100码就有10到30具骨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1 码=3 英尺=0.9144 米)那么就是说:平均不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中国士兵的尸骨!
一夜我眼睛没有眨一下,督促自己永远记住眼前的一切
2000年12月,我和央视10套科教频道的编导罗巍到缅甸密支那考察,然后坐着火车南下。沿途仅仅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眼睛亲眼看一看老兵告诉我的他们撤退时经历过的一些地名的文字,我一夜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密支那(Myitkyina)、孟拱(Mogaung)、和平(Hopin)、英多(Indaw)、温佐(Wunth)(缅甸车站的地名除了缅文外,还有英文)”这些地名从我的眼前一个一个地掠过。已故的邹德安老人向我讲述他们撤退的故事也一个一个在脑海里出现。1980年代,他曾经告诉我这些地名。那时是1942年5月初,两万多部队浩浩荡荡从曼德勒出发沿着和铁路线平行的公路向密支那开进,那时部队还有大量的汽车辎重……
坐缅甸火车可以说是人生一个伟大的经历,在乘坐之前,密支那的侨领李仲玉看着我们,犹豫地说,“坐火车?你们可要小心啊!这段铁路常常出轨!”不过他为了打消我和罗巍的顾虑,他接着说,“不过也不用害怕,缅甸的火车很慢,出轨以后,工人把车厢再搬到铁轨上就是了。”为了让大家阅读顺畅,我就不讲述火车上的经历了,总之一路历险有趣,也没有发生事故,就这样顺顺当当到了曼德勒。我记得在密支那是下午上的火车,到了第二天中午才到曼德勒,大约行驶了600多英里。每到一个车站,就可以看到车站熙熙攘攘,人们就像战争时期的难民一样潮涨潮落,上车的人群从月台席地而睡的旅客身体的缝隙间穿行;扇着小炉子卖小吃的大嫂的叫卖声此起彼落;我慌慌张张在人群中寻找写着地名的牌子:“孟拱”、“英多”等等,心里督促着自己记住这些地名和眼前看到的一切,因为这是我们远征军战斗过的地方……
其实我还有几次几乎靠近这条路线的机会,一次是几年前和保山电视台沿途考察腾冲-密支那公路的修缮情况。那次到了密支那,说到了再沿着史迪威公路北上到德奈(这个地名战争事情没有,但是考察过这段路线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都诺万·韦伯斯特告诉我,这里实际上就是瓦拉班,是反攻时新38师战斗的地方,那次战斗远征军的独立战车营也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