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普陀山游记佛教文化文化 |
分类: 走马江湖 |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距离全国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约 6.5公里,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普陀山有“山”之称谓,实则非山矣,乃一海岛而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普陀山属于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行政区由普陀山、洛迦山、南山、小山洞、豁沙山、小洛迦山等小岛组成,隶属于舟山市普陀区。而我们平常指的“普陀山”即是指其中最大的小岛——普陀山本岛,也就是游人香客口中所指的“南海佛国”普陀山,也就是我接下来文中所描述的普陀山。
普陀山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或者菱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中间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288.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和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连绵起伏,犹如东海碧波之上的一条出水蛟龙,昂首雄踞,意欲腾飞。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深厚。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海天佛国”,每年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和旅游观光的游客数以百万计。
然而,其作为宗教圣地,岛上最初兴盛得到却是道教。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代安期生、汉代梅子真以及晋代葛稚川等人都在此炼丹修道,山上至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历史遗迹。山上著名的“梅福庵”即是因西汉成帝时南昌尉梅福在此隐居,采炼丹药而得名。
普陀山真正成为佛教圣地则始于唐代,从此世代成为著名的观音道场,主供观音菩萨。
据史书记载,唐大中(847—860年)年间,曾有天竺僧来普陀山朝拜礼佛,传在潮音洞前目睹观音现世。但是我认为,这段记载是有值得考证之处的。因为,既然在唐以前,普陀山一直是作为道教圣地而闻名,为什么会有天竺僧来次礼佛呢?可见这是比较牵强的,普陀山佛教始创于唐初是不值得怀疑的,但是,真正促使起成为佛教圣地的最初原因是值得推究的。我倒是更倾向于“不肯去观音院”之说可以作为普陀山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的最初原因。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侣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归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等岸,留佛像供奉于民宅中,俗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
至于普陀山的“南海佛国”之说,是因为历代王朝基本上都建都于北方,世称中原,而惯将中原以南的东海称为“南海”,故有“南海佛国”之称。
再次踏上普陀山,时间是公元2007年4月7日上午8时许,春色盎然,海风习习,阳光明媚,草木繁盛,正是外出踏春寻幽之时。而普陀山之行,既是一次踏春之时,又是一次朝圣之行,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三年前的普陀山匆忙之行,给我留下了模糊却难以磨灭的印象,包括行程路线和景点胜迹,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因此对于此次的行程路线有了更加合理的安排,对于普陀山的宗教文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
恰逢前一天是普陀山三大香会的之一农历二月十八香会,且当天又是周末,因此,整个普陀山可谓是香火旺盛,人声鼎沸。
进了普陀山山门,往右(东南)大概步行约300米,即是短姑圣迹。相传古代有姑嫂俩相偕来山礼佛,泊舟于此,小姑适月经来潮,不能礼佛。其嫂短(埋怨)之,将姑留置船中。中午潮涨路绝,小姑饥不得食,此时观音大士感其虔诚,现身为她送饭,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道头”,又叫“短姑圣迹”。此地旧时原为海滩,两侧岩石错列横陈,大小各一,岩石上有“短姑古迹”、“乐土”、“同登彼岸”、“佛放光明”、“世外桃源”等14款题刻,沉浮于朝浪夕潮之间。据说这些岩石即是当初观音送食时投向水中用做垫脚的石块。
站在道头仰首即可望见海岸边的“同登彼岸”石牌坊。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翠瓦飞檐,正面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等匾额,后方上有“第一佛国”、“回头是岸”、“十方同聚”、“九界共仰”等匾额。门柱上刻有楹联: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圣迹着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
“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清晨八、九点钟的阳光从东面斜斜得照在石牌坊上,柔柔玄玄,迷人入眼,令登岛驻足未定的我似乎有了一种如临圣境的眩晕之感,仿佛自己真的是身临佛界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