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史上有太多我们熟悉的陌生人,需要后辈同道们去充分地挖掘和整理,否则那些被尘封的历史过往就会在将来真得无人再提起。
汪建侯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经常被提及,但从未被琴界重视过的浙派古琴名家。《今虞琴刊》上不见其任何记载,《一九五六年中央民研所全国琴人调查及录音汇编》中则完全没有提及。甚至其具体的生卒年岁,如今也无从知晓。
时至今日,记录汪先生影像的照片资料几乎难见踪影;琴曲演奏的录音录像或许本来就没有过收录;即便是其创作的书画作品也从未见任何公开。
为人熟知与不为人知的琴学生涯
汪建侯,又名剑侯,字国树,浙江杭州人。抗战起曾经寓居上海,后长期客居金陵,晚年时常往来于上海、杭州等地。
汪先生从医为业,早年在杭州行医。1931年11月作为主编创刊了《医林新志》(月刊),由杭州医林新志社发行,仅维持了3期5卷后即宣告停刊。之后移居南京,在下关开设私人诊所。
其自幼酷爱古琴,年轻时拜入杭州照胆台方丈——大休禅师门下研习古琴。
清季民初的浙派古琴传承最主要有两支脉络:
一支为大休禅师传徐元白与汪建侯等。徐元白再传琴予其妻黄雪辉、其子徐匡华及姚丙炎、叶名珮、徐晓英、郑云飞等。汪建侯再传琴予姚丙炎、梅曰强等人。
另一支为开霁和尚传张味真与根如法师。张味真再传予徐晓英。
由此可见,作为徐元白的同门师弟,汪建侯最重要的古琴弟子是姚丙炎和梅曰强。
姚丙炎自1942年起接触古琴,师从汪建侯学得《阳关三叠》、《石上流泉》,并自学了《关山月》等小曲。至1946年起继学于徐元白。
而梅曰强则自幼随姑姑生活在南京下关,与汪先生比邻而居。汪大夫行诊之余好以丹青、丝缦自遣。其耳濡目染后于1944年十五岁时,正式师从汪建侯先生学习古琴和国画。至蒙师处学得《普庵咒》、《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传统浙派曲目。
汪先生琴风古朴,为人低调平实。一生操缦的琴学成就最终完全体现在了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著作的《琴学津逮》(16开三册油印本)中。
第一册:主要介绍琴学理论、基本指法、琴的构造及斫琴法、部分琴曲传谱等;
![[转载]琴学津逮(一) [转载]琴学津逮(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二册,琴学教材中主要曲目包括浙派的《渔樵问答》、失传的琴曲《秋鸿》等;
![[转载]琴学津逮(一) [转载]琴学津逮(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三册,琴学教材中主要曲目包括《春风时雨》、《胡笳十八拍》、《幽兰》、《离骚》及《琴潜壶隐楼藏琴录》。并附有琴箫合奏、琴筝合奏等。
![[转载]琴学津逮(一) [转载]琴学津逮(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汪先生擅长丹青,常年以书画自娱。偶见黄宾虹先生1948年所作设色扇面《秋江夜泊》中的款识为:剑侯先生属,宾翁写,戊子年八十又五。钤印:黄宾虹(半朱半白)。
![[转载]琴学津逮(一) [转载]琴学津逮(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闲时他喜欢赏花吟诗。1936年还曾以汪国树之名,撰写了《海棠香馆吟草初集》(铅印本)。
据说汪先生脾气倔强、生性耿直,一生不求闻达于诸侯。始终保留着传统文人刚直不阿的铮铮风骨。
笔者根据非常有限的资料推断,汪建侯先生应该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离世于文革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