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的冰雪旅游=冰雪游+风情游!(上)

(2009-03-20 16:16:19)
标签:

老鬼话旅游

老鬼情感

杂谈

爱在中国行

绿丝带

分类: 鬼话旅游

新疆的冰雪旅游=冰雪游+风情游!(上)

         古老滑雪队合影(阿勒泰地区旅游局供稿,下同) 

鬼话寥寥:

    春天已经来到了,老鬼才说冰雪风情游,是否“马后炮”?确实是。但是从昨天

到今天,乌鲁木齐下了入冬至春最大的一场雪,降水量达27.8毫米,创造了50年来的

最高纪录。老鬼兴之所至,觉得理当得有所纪念。况且,今天又是春分节。于是脑

瓜儿一热,把此文挂到这里。

    原载《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第一期。

                         老鬼  2009-3-20 16:44

 

 .一段小经历、一条大信息引发的上万年追思

大概是15年前吧,老鬼带几位台湾客人到喀纳斯湖游览,途中在加勒登玉吃午饭。健谈的小饭铺老板——一位壮壮实实的甘肃老汉,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说:“你们如果能冬天来,嘿嘿,用两瓶一般的白酒,就可以换半麻袋鱼!哎,你们要是会滑雪,可以跟上当地人到山谷里追马鹿。有政策,这里的人每年可以按规定的数,抓上几头马鹿圈养起来。那马鹿,一被赶到沟谷底雪窝里可就‘怂’了——细长腿陷进深雪,它跑不动!而我们穿上滑雪板,在两三米深的雪地里,还可以跑得飞快……”

说实话,除了新鲜感,老鬼当时并没太在意他的这一番话,但是过了若干年后,一个令世界震惊而另老鬼振奋的消息传来——阿尔泰地区,是人类滑雪的发祥地!却让老鬼蓦然想起了彼时的那番交谈。

偌大地球,东西南北,几处无冰雪?就连离赤道只有300余公里的非洲最高峰,海拔 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也是终年戴着个“白雪帽子”!

而遥遥13万年前,地球上的人类还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据说那时的阿尔泰山,有长达7-8个月的冰雪覆盖期。居住在此的原始人类除了采集外,已开始了靠狩猎——一种比采集更主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那么,在马还没被驯化成家畜之前,猎手们如何能跑得比野兽还快些呢?即使马被驯化了,在冰天雪地里,猎手们又如何追得上野兽呢?于是,人类的祖先之一——聪明的阿尔泰先民,“急中生智”了……

       新疆的冰雪旅游=冰雪游+风情游!(上)

           唐代,称为“木马”的古老滑雪板

老鬼颇为爱逛户外或体育用品商店。近几日,见不少年轻人已在选购滑雪器材和衣物了。有时兴起,便上前与他们交谈几句。老鬼问他们的问题无非就是,知道人类何时发明了滑雪的吗?人类发明滑雪,最初是干什么用的呢?咳,一般能答得上的还不少,而许多一头雾水的年轻滑雪爱好者,摇摇头,回我一脸的茫茫然。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完全没有今天人类的潇洒、休闲,也没有多少闲情逸致玩耍、游乐。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至多只有30岁上下。面对严酷的大自然,他们当年的一切行为,包括今天看上去很悠然、浪漫的采集、狩猎、两性,说穿了只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目的:生存、繁衍。为了这个严肃而神圣的目的,他们不急不慌来到人世,却要匆匆忙忙完成自己的宿命。而滑雪,正是一种被逼迫出来的、效率更高的狩猎经济手段——一种较先进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喜好的滑雪运动,冰雪运动,从其一开始出现,一直到今天,都包含了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内涵!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绚丽册页,看看至少1万多年前生活在阿尔泰山间的原始人类们,是怎样娴熟地运用滑雪技巧,与野生动物搏斗,以相对丰厚的所得,度过漫长冬季的吧:您瞧,在阿勒泰市的汗德尕特乡,有一组1——3万多年前古人留下来的敦德布拉克岩棚画。画面上,身手矫健的滑雪猎手,或正在向猎物围攻,或已同野牛、野鹿展开搏斗。色彩绚丽的画面在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场激烈的搏杀过后,人们就可以围着火堆,美美地填饱肚子啦!

       新疆的冰雪旅游=冰雪游+风情游!(上)

             敦德布拉克岩棚画滑雪图

“查阅汉文历史资料可以看到,早在隋唐时期,阿尔泰山地一带就有滑雪狩猎的部族。唐代将滑雪板称作‘木马’、滑雪叫作‘乘木马’,居住在阿尔泰山北的结骨(又译作“黠戛斯”:其后人即今柯尔克孜人——老鬼注)人、居住在贝加尔湖南的拔悉弥人,都是乘木马狩猎:‘其国猎兽,皆乘木,升降山嶝,追走若飞’;‘人好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阴,追赴若飞’:‘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黠()骨南,依山散居,去敦煌九千里……其人雄健,能射猎。田多雪,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盾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着雪而滑,如着履屐,缚之足下,若下阪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木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从这些人群聚落活动的地域来看,不难看出滑雪是与雪地狩猎经济相适宜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还记载了一种长山羊腿的人,但没有介绍他们所从事的经济。劳林斯(GRawlmgson)解释长山羊腿的人,认为是指住在山中的人奔驰轻捷有如山羊。日本历史学家白鸟库吉先生有这样的一段话:‘住在阿勒泰地区的人们拥有山羊角,冬季在雪中奔跑,记述了当地人在冬季利用滑雪器像山羊一样在山谷中疾走的习俗,此文可能是有关滑雪的最早文献了。’我认为这一解释是有道理的,这个滑雪的居民应该是一个滑雪狩猎的部族。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里面记载‘钉灵国’,云‘其国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郭璞注引《诗含神雾》云:‘马蹄自鞭其蹄,日行三百里’。《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乌孙长老言,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马。’钉灵在《史记·匈奴列传》作丁灵,《汉书,苏武传》作丁令。历史上的丁令人活动地域时有变化,《海内经》记述‘钉灵国’的分布方位在‘北海之内’,此‘北海’虽不能肯定就是《史记》、《汉书》所说的北海(汉北海指今贝加尔湖),但也就在附近一带。汉魏丁令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即今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之地。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马蹄自鞭其蹄,日行三百里等,应该是对滑雪板、滑雪动作及滑雪速度的一种描述。在历史的发展中,居住在山地的丁令人可能一直保持着滑雪狩猎的传统。”

以上文字,大体引自著名考古学家王博的文章《敦德布拉克岩棚画滑雪狩猎图钩沉--阿尔泰山是人类滑雪发源地初探》。从中不难看出,其实早在古代中外文献中,对活跃在这一带冰天雪地狩猎部落、氏族的滑雪记载,已经不少喽!

而非常有趣的是,至今在阿勒泰当地,蒙古人、哈萨克人,依然保留着冬日以滑雪板代步的习惯。而更有趣的是,他们的滑雪板依旧是“土造的”、古老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毛滑雪板”!

那么,至今仍留传于斯的“毛滑雪板”——唐代记载的“木马”,“长的”是什么“模样”呢?

“阿勒泰古老的滑雪器具包括古老毛滑雪板及其配套的单木杆滑雪杖、普通棉鞋、替代固定器功能的皮条。这种滑雪板属于典型实用滑雪板,最适于在厚厚的“野雪”中走滑。其特征如下:

1、滑雪板为双只,是用木板(松木为主)为板芯,整个滑行面用马小腿皮裹包。马毛的方向朝后,向前滑走时马毛顺茬,向后踩蹬与上坡时马毛逆茬,防止雪板向后倒滑。现时马皮是用秋皮钉钉在木板上,古时可能用兽皮条缝合。

2、滑雪板外形尺寸规格不一,大致如下:一般长180-210厘米,有的更长些;后宽前窄,后部宽10-14厘米,前部宽6-9厘米,两侧边没有弧度,呈直线型;雪板厚度中部约2-3厘米,前后部较中部略薄些;雪板横切面顶部高约2厘米,两边高约1厘米,前后部分的横切面上部大致呈弧状;雪板前段向上翘起高度约10-15厘米,翘起部分的长度约为25-35厘米。

3、滑雪板的底面没有弧度,甚至前、后部微向上翘起,故雪板没有弹性。

4、滑雪板中部穿通直径约1厘米的四个孔,供捆绑滑雪鞋所用的皮条穿过,每孔间的距离均约6-8厘米。木板底面纵向两空之间挖成凹槽,皮条前后穿过基本与板面相平。前排孔与雪板尾端长度约80-110厘米。目前也有用麻类绳索替代皮条的。

5.当今的毛滑雪板除秋皮订及维修折损雪板的薄铁皮外,全雪板再没有任何金属物。

    滑雪鞋为一般棉鞋(古代这一带人们,习惯穿一种毛翻在外的皮靴,所以古籍中有其地人“膝以下生毛”之说——老鬼注)。

阿勒泰古老滑雪板没有固定器装置,滑雪时鞋是用皮条捆绑在雪板中部,皮条的宽度约为1-2厘米,厚约1厘米,如果皮条需要加长,用较细的皮条缝接。

古老滑雪杖为一根长实木细杆,长短、粗细相差很大,长度明显超过身高,约为200-230厘米,甚至更长些,直径约3-4厘米……  

           新疆的冰雪旅游=冰雪游+风情游!(上)

                 可爱的哈萨克儿童               

这是阿勒泰地区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可以想象,这种仍在被当地人广泛使用的“毛滑雪板”,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木马”,简直就没有任何区别,堪称之为“活文物”!好了,今天尚在被使用的“毛滑雪板”,刚好成为阿尔泰山为人类滑雪发祥地之说的有力佐证。

了不起的阿尔泰山,了不起的——新疆这个鬼地方!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