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日,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及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王玉川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3岁。王玉川学术造诣深厚,编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二版《内经》教材,对阴阳学说的演变等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谨以此版悼念其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中国中医药报
2016-5-4
□
洪羚嘉
王雨晴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其成教授的父亲,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早年与王玉川教授相识,而后交情颇深,相见恨晚。后来,王玉川在张其成的生活及学习上,同样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鼓励。而这一切,是从一次由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内经研修班开始的。
当时北京中医学院,为组织编写《内经》教材,广招贤士,召集了全国各地中医学界的精英学者们,张其成的父亲李济仁及王玉川便在其中。张其成告诉笔者,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教材的理论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保守派的老先生认为,中医应该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教授方式传承下去;另一部分以王玉川为代表的现代派,则希望通过开拓创新的方式把中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学生带来一个新的视角;而李济仁等部分老师,则为中立派,认为这两种观点要融合推进,不可太过偏颇。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王玉川高瞻远瞩,学术思想前卫,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
王玉川与李济仁在学术研究及处世之道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二位凭借着在内经研修班上相识相知的缘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其成回忆说:“家父每次来京,都会拜访王玉川,旁人眼中性情孤僻、不擅交际的王玉川,却总是热情地接待家父,二位相谈甚欢。”1985年国家设立了第一批中医院校硕士点,在全国屈指可数的七个内经硕士点中,唯一一个非中医类院校,就是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学院,可以说,这与当年在北中医的内经研修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年,王玉川便动员并推荐当时欲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其成师从钱超尘教授学习医古文专业。谈及此事,张其成对自己当年的心境仍是记忆犹新。张其成出生于“张一帖”医学世家,世世代代应投身于中医临床,可为何自己却报考了医古文专业呢?对此张其成表示,他性情喜静恶躁,随心而安,认为治病固然重要,但治心更为重要,相比较中医临床,他更喜爱中医古籍文献的研究。又恰巧命遇贵人王玉川,这使得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更增添了诸多热情。
作为张其成的引路人,王玉川为师之道也是值得如今很多老师学习的。据张其成回忆,他经常到王玉川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很多次他都看到王玉川在研读诸多学者敬而远之的《十三经注疏》,并在上面做了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批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至今回忆起来都不禁感叹“实在太了不得了”。每当提及一部古文献,王玉川总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当学生遇到疑惑,也总能够给予详细的讲解和专业的指导。后来,张其成才发现,王玉川在中医养生学尚未形成大致体系的时代,就已经深入地研究了养生学这门科学,并且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全神贯注于中医理论的研究,王玉川国医大师之名当之无愧。
不仅如此,王玉川也将自己的养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等等。各种食物都要摄入,但以谷物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鱼肉吃得过多会长脓包。所以一日三餐应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过凉。同样精神层面也不宜消耗太过,不为名利所惑,淡泊世事,不耗散太多元气。王玉川认为治心才算是治病的根本,即便肉身苦寒,只要灵魂炽热充盈,就是快乐满足的。当今的人们,不知自己所求,只知一味索取,所以过得寂寞孤独、劳苦疲累。如果能静下来,好好体味生活,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会简单很多。
这位献身于学术的大师,骨子里是最重情义,也是极为真诚的。旁人若是拜托王玉川题字,或是要求采访,王玉川都会一概回绝,可当李济仁请王玉川题词时,王玉川则是热情相赠。张其成热情地向笔者展示了王玉川赠予的题词,这份浓厚的师生情谊对于张其成来说也是弥足珍贵。
忆国医大师王玉川:首重精神修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