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读《周易》
《张其成全解周易》自序
张其成
在我拿起笔准备写这篇序的时候,眼前立即浮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挥之不去。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超凡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对此很多人着眼于菊花,以此赞美陶渊明的品格就像菊花一样贞秀、高洁。我则赞赏陶令的那一种心境,那种令人不胜向往的、至美至真的心境。
读《易》正需要这种心境,“心远地自偏” ,心沉下来了,不急不躁,进入心灵深处,就没有外在的干扰,没有车马的喧闹。如果把翻阅《周易》或者揲蓍玩占看成是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持守,那么前提就是“心远地自偏”,只有心远、神安,才能“悠然见南山”,观见、找到与你所感应的卦象。实际上“采菊东篱下”——翻阅《周易》已经不纯粹是一种行为了,其中蕴含一种恬淡虚静的人生态度,到“悠然见南山”——观见卦象则是进一步的超越,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悠然”是一份从容,一份自得,是不受限制的心灵自由。只有到了“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才能走入卦象模拟的场景,领悟卦爻符号和文字的真谛。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有了这一份心境。实际上这是人生的修炼过程,是在不断修炼中才能拥有的。仔细想一想自己已经不像几年前更不像三十年前,那时读《易》总不免有一份功利心、浮躁心。所以这本书一写就是十几年,写写停停,不急不躁,在这期间已经写了好几本有关《周易》的书了,这本书却始终没写成,一直拖到今天。有时候也着急过,怎么还没写完呢?可一想到“悠然见南山”,不禁汗颜,看来修为还不够、心境还不到啊。
如今这本书终于写成了,只能算是读《易》的一份感悟吧,对个人来说算是自己读易的一份总结,也可以说是个人的代表作。当然以后还会有新的感悟,那就不断修正吧。
回想读易的过程。我得感谢家父母,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家藏的古书作为“四旧”,是一定要烧毁的。家父母偷偷地藏起了古书,其中就有《周易》,当时看到这些线装书,觉得特神秘,很好奇,虽然看不懂但很喜欢翻。后来一位远房亲戚是一位道士但被逼还俗了,他看我喜欢翻古书,就教我演卦、教我很多易术。直到我上研究生时,有幸师从训诂大家钱超尘先生,当时做的硕士论文是《黄帝内经》训诂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象数内容,于是开始研究《易经》,由于有幼时的基础,加上有了文字训诂的训练,很快走进并迷上了这两部经典。将这两部经典参照阅读,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秘密。
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南京,即开始编撰《易学大辞典》,那个时候查阅了大量解释《周易》的书籍,古今中外,著名的和不太著名的,都收集并粗粗阅读了,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解释汇编在《大辞典》中。199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易学大辞典》,作为第一部“易学”大型工具书,很快得到了读者的认可,颇受欢迎。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编撰过程十分艰辛,心力交瘁,不堪回首。不过这为我全解《周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自知学养不足,所以又决定报考北京大学易学泰斗朱伯崑先生的博士生,原本朱先生已经不招生,我给先生写信表达了这一愿望。朱先生曾在我编撰《易学大辞典》时给我指点,看我没有半途而废,或许觉得这个后生还有毅力,还可再造吧,于是特地允许我报考。这样我有幸成为朱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先生身边苦读三年,受到先生的耳提面命,获益良多,终生受用。
在我编《易学大辞典》时,我就想自己注解《周易》,想吸取各家解易的精华,写一个标准文本。后来发现这一想法有问题,因为对《周易》的解释历来是见仁见智的,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易学也恰恰就是在不断地被解释中丰富发展起来的。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再怎么解释,原义是不能搞错的。而现在不少解易的书由于原义就搞错了,所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令人无法卒读。
我想要解易,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通用的版本。我这次解读选的是《周易正义》本,这个版本收入《十三经注疏》中,魏·王弼和东晋·韩康伯作注,唐·孔颖达正义,是历史影响最大的版本,同时参照了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宋·程颐《伊川易传》、南宋·朱熹《周易本义》等版本,尤其注意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本,这两个本子和通行本差别很大,必要时做了引用和对比。
然后就是解释,尽量用形训法,就是从文字出发,解释出它的本义;对其中的假借字则采用声训的方法。只有把握了文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原意。如果字面意思搞错了,那么越解释离本义反而越远了。
这本书中,我重点介绍了自己数十年来对《周易》实践运用的体会,我不求读者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如果能通过这种解读法给您以启发,并引出您更高明的见解,那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同时您对易学也做出了贡献,《周易》正是在不同的解读中才展现它的魅力的。
学易三十余年,感慨良多。近几年数度率北京中易国学院诸位同修,心怀敬仰之情,拜谒伏羲、文王、孔子。同修们不远千里,相聚于先圣画卦、作传圣地。每次祭拜时,鸣钟击鼓,进香献花,诵读祭文,齐唱颂歌,无不眼噙热泪,心灵震撼。
(《张其成全解周易》,华夏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