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幸教授访谈录

标签:
谢嘉幸访谈中国音乐学院母亲音乐教育莫扎特效应民族音乐教育文化 |
分类: 音乐.人生 |
谢嘉幸教授访谈录
01(连载)
2008年9月23-25日谢嘉幸教授参加了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的“2008全国音乐学博士论坛”,会议期间接受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生的采访。以下为该次采访的内容:
记
谢老师:我硕士学位攻读的是音乐分析,博士学位攻读的是音乐美学,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学,三个领域都有内在联系,我对它们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目前,学院让我们音乐研究所(我是所长)负责学院的学科规划工作,由于音乐学学科建设离不开这三个领域,因此我的学术兴趣和学院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会议上我简单介绍了我研究的音乐美学,但实际上,我同时还关注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学分析领域,我在中国音乐学院给研究生开了包含了《音乐学分析》、《音乐学专题研究》、《音乐教育文献导读》,以及本科的《音乐鉴赏与批评》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在符合各自学科规范及内容、突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三个学科的融会贯通与有机结合。当然,这些年我更多关注音乐教育学,但即便是音乐教育的专题报告,我也力求将美学和音乐学分析融入其中。2006年我在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学院和南佛罗里达大学所做的音乐教育学专题报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受到这些院校的教授及博士、硕士还有本科学生的欢迎。我的教学和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实践和学术的国际化,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从2003年开始,我连续7年带着我的研究生参加各类重要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学的国际会议,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英、美、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这些活动对整个音乐学的国际接轨起到了一些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和组织2010年在北京召开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以更有力地推动这一方面的发展。目前,我的一些研究课题,也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刚刚结项的课题《高等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是北京市人才强教工程的拔尖人才项目,探讨了有关方面的诸多问题。当然,还有你们所感兴趣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
记
谢老师:我策划“母亲音乐教育”(“Mummusicing”),最初是由我个人的原因引起的。从小我的音乐是由我母亲带给我的,去年母亲节我在网上贴了一篇题为《为了那遥远的歌》的文章,它原是我为我父亲的回忆录《遥远的歌》作的序。我将它作母亲节献给病榻中母亲的礼物。其主要内容,谈的正是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篇短文引起很大的反响,母亲节那天新浪首页点击量超过24000,可见许多人对此是有共鸣的。后来,也就是到了圣诞节,我母亲终于抗不过病魔去世了。她的离开给我很大刺激,更使我强烈意识到母亲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尤其是一个具有音乐素质的母亲,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就更大。关于这些你们可以在我的两个博客中了解到(新浪Blog、搜狐Blog),这就是我倡导母亲音乐教育的一些个人原因。当然,我创建母亲音乐教育还基于以下方面的理论思考:
记
谢老师:去年我们请了Gordon这个音乐教育家,他是号称全世界五大音乐教育家中唯一在世的一个音乐教育家,已经八十岁了。它是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人物。当然他不是响应“莫扎特效应”的人,他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而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是培养音乐的能力,和其他各类的能力发展没有关系,Gordon的观点在美国很有代表性,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一定的道理,尤其在反对有些商人利用“莫扎特效应”进行炒作方面。但事实上音乐与其它方面还是有关系,不单在音乐开发人的综合潜能方面,还在音乐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以及人格修养方面,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的就是艺术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
记
谢老师:这个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问题。这里两层方面的问题,第一层是文化方面的,实际上文化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文化不是一种逻辑的东西,它是由早期的偶然引起的必然过程,所以文化的生态就很容易的被破坏。比如说我们能看到一些“文化断裂”,现在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吃家乡的土特产,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这样的饮食文化。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在国外也有一些很成功的经验。比如说匈牙利,它的民族音乐文化生态也曾经被破坏的相当厉害,匈牙利的上流社会在科达伊之前都不了解自己的音乐后来,柯达伊(和巴托克)搜集了8000多首民歌,重新把民族的音乐交给新一代,并在整个民族中恢复了自己的音乐,乃至匈牙利人把他当作“民族英雄”。
莎莎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