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先勇牡丹亭
白先勇牡丹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6,840
  • 关注人气:62,9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身影 / 上海

(2018-04-18 10:47:30)
标签:

红楼梦

牡丹亭

讲座

演出

论坛

分类: 白先勇

全季·人文大赏邀请白先勇先生,一同品红楼听游园,探寻传统文化的美与情,开启一场全新的古典又浪漫的旅程。

全季遇见白先勇 共谈东方文化的“文艺复兴”

【旅讯 2018-03-25】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2010年春,季琦先生在杭州,创办了第一家以东方哲学为灵魂的全季酒店,迄今已完成了400多家酒店的布局,但人们仍未遗忘“全季,不仅是酒店,更是一个人文生活的栖息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3月24日,全季上海吴中路酒店,「全季·人文大赏」邀请到了白先勇先生,一同品红楼听游园,探寻传统文化的美与情,开启一场全新的古典又浪漫的旅程「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


一期一会,不负君望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这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于是每年,全季酒店会选择在一个时令节气,相约举行一场「全季·人文大赏」。过去一两年,左小祖咒、余秀华、北岛等多位文艺人士都登上过「全季·人文大赏」的舞台,“我们在做商业的同时,希望将我们的品牌融入到整个东方的文化里面去,全季就努力去寻找那些跟全季的缘份吻合的文化人,帮我们一起在中国的文化上融合、交流、碰撞。”华住酒店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季琦先生在本次的「全季·人文大赏」上介绍。

  自3月24日始,3月25日终,春分之后花开红楼。全季酒店联合知名出版社“理想国”,邀请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以及宁宗一、吴新雷、胡文彬、郝誉翔、朱嘉雯等多位两岸红学家和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解读,《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书。并携手以北大为首北京十八所高校学生昆曲爱好者,共同演绎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让一场古典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来呈现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持续两天的演讲、演出、论坛系列活动,以白先勇先生与季琦先生的对话为开篇,他们分别阐释了对主题“文艺复兴”的看法,在主持人看来“白老师和季先生属于两代人,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从事着不同的行当。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欣赏却是有着共同的,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精神。”在白先勇先生与季琦先生互赠礼物后,讲座正式开始。白先勇先生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少时辗转于海峡两岸、半生流离于海外,历经童年战乱、青年从文与刻骨爱情,感怀人世变迁与家国沧桑,尽显悲悯与赤诚情怀。如今八十高龄的他,已久念念不忘的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心中所挂念的无非就是一卷红楼,一曲惊梦。

  “今天的题目我讲的是「从牡丹亭、红楼梦到中华“文艺复兴”」,西方是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也是从文学,从戏剧开始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复兴也可能从文学、戏剧、戏曲、小说、诗着手,我们也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从我们的古文化里面去找灵感。然后再结合着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古文明有一个新的生命。”白先勇先生在演讲中如是说,他坚信《红楼梦》与《牡丹亭》将成为当下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是形成我国文化认同的坚定基石。感悟《红楼梦》作为一部超时代文学作品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重要地位,细数复兴昆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历程,白先勇先生与现场观众一同分享 " 姹紫嫣红开遍 " 的人生体悟,畅谈 "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 的赤子情深。

  24日当晚,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特别场第一次完整演出。演员及演奏员共30多人,全部来自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北理工、北京二外、中央民族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作为演出方,苏州昆剧院提供演出支持。这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将《牡丹亭》的多出折子戏,包括游园、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幽媾等,完整上演。演出效果超出想象,到场观看的昆曲名家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等老师都给予了高度的好评。

  这个夜晚,笙箫笛管悠然扬起,曼妙曲音遏云绕梁,年轻的大学生们用一场美学盛宴向来宾演绎了“百戏之祖”昆曲。它的美轮美奂让掌声经久不息,充满的青春朝气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这是古老昆曲的新传承,新诠释。它再次唤起了白先勇先生,以及现场嘉宾观众的葱茏青春,在初闻昆曲的年轻观众心中种下种子,亦将 " 文艺复兴 " 的星火在全季点亮。

  25日,是连续三场的论坛,核心议题是程乙本《红楼梦》。到场的红学家、作家、评论家包括宁宗一、胡文彬、郑铁生、孙伟科、吴新雷、王润华、刘俊、郝誉翔 、朱嘉雯、黎湘萍等人。胡适、林语堂、钱钟书都非常推重的“程乙本”《红楼梦》,为什么在今天反而成为“小众”版本?白先勇为什么说从小说艺术和美学观点来看,程乙本是他心中最好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原作?今天的年轻人,抛开课本,又该从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呢?

  本次论坛难得聚齐这么多且学术地位重要的两岸三地及新加坡专家,从上述议题中发掘,为大家提供读懂《红楼梦》的新视野。


东方文艺复兴的同行者

  全季以「温良恭俭让」的五德精神为基础,着重以人为本的细节设计,打造蕴含「自然、本色、人文」的东方美学生活,传递「适度生活」的哲学。这与白先勇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不谋而合,也创造出了此次合作的契机。作为一个酒店品牌,全季在实践服务的同时,又有着坚持人文理想、不断追求艺术生活的愿景,这是源于它的创始人,季琦先生的初衷。他希望从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挖掘出当下待人接物最本原的智慧,将其体现在全季的设计与服务中,并传递于每一个住宿过全季的有缘人。全季有能力不懈追求与白先勇先生的文学碰撞,与如白先勇先生般的东方文化复兴者同行,推动中国古典文化的再兴。

  “可能50年,100年,我们都老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可能全季还能因为它的文化的力量,还能够存在下去,这是涓涓小溪能够汇入大江大海,能够在中国的商业文明里面,我们能够有所不一样,能够追求我们的卓越和伟大。”季琦先生在此次的「全季·人文大赏」这般说到。愿所有的全季有缘人在「全季·人文大赏」碰撞交流的好思想,安逸共处的好时光,于此时被记录,在此地被保留。

  酒店,是人们差旅途中休息的驿站,是一段探访的始点与终点,一天的开始与结束。全季以一种感知东方美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回归质朴初心的真善本色。四时更迭,全季依然如故,静候客来。


八十高龄念念不忘文化复兴

白先勇:年轻人怎能不读《红楼梦》

【新闻晨报 2018-03-26】记者 徐颖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继余秀华、北岛等诗人之后,全季酒店携手“理想国”,在这个春天邀请到了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多位红学家和作家,一同品红楼听游园,探寻传统文化的美与情,在这场“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的主题活动中,白先勇在解读《红楼梦》的同时,还携手以北大为首的北京十八所高校学生昆曲爱好者,共同演绎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一场古典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念念不忘民族文化的复兴

  白先勇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如今八十高龄的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心中所挂念的无非就是一卷红楼,一曲惊梦。他说,自己一生中有两部古典著作对他影响最深,一个是《牡丹亭》,一个是《红楼梦》。

  白先勇以“从牡丹亭、红楼梦到中华‘文艺复兴’”为题进行了演讲,细数了复兴昆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历程,畅谈“一个人的文艺复兴”的赤子情深。他坚信《红楼梦》与《牡丹亭》将成为当下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是形成我国文化认同的坚定基石,感悟《红楼梦》作为一部超时代文学作品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白先勇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成就,每个人内心中有意识无意识地隐藏着一种痛处。“至少我在念书的时候就有这种希望在,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也像欧洲那样来一个文艺复兴,使我们的古文化重新获得新的生命,让我们的汉唐、我们的宋朝那些最高成就以新的生命和面貌出现,让全世界重新欣赏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有一种尊敬。这是我们的渴望,相信我们整个民族这两个世纪来都有这种渴望,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也会像西方文化那样灿烂,那样辉煌。”

  他说,“西方文化是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开始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复兴也可能从文学、戏剧、戏曲、小说、诗着手,我们也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从我们的古文化里面去找灵感。然后再结合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古文明有一个新的生命。”


年轻人读红楼关键在引导

  白先勇表示,自己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所有华人世界里的学生,至少一生中看一次昆曲,看了昆曲之后,才能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美的东西。而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大家在一生中一定要去阅读《红楼梦》。在他看来,《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也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被白先勇视为写作的百科全书。

  面对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读《红楼梦》,并把它列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之一,白先勇一听急了,“这可不行,大学生不看《红楼梦》,这还了得?一定要看《红楼梦》,这是我们最了不起的文化成就。”

  白先勇认为,年轻人读不下去,关键还是一个怎么引导的问题。如何引导这很要紧。“昆曲《牡丹亭》也是一样啊,开头年轻人都不看的,后来反响这么热烈,现在学生还自己来演,关键是如何引导。”白先勇说,《牡丹亭》与《红楼梦》都不是容易理解的东西,要有一种启发、解说以及引导。去年出版的《白先勇细读红楼梦》就是他在台大上课时的精华。“2014年,我在台大教《红楼梦》,没想到登记的学生有1000多个,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教室,后来只选了400多个。我讲了一年半,每次一两个钟头,等于是一部导读。《红楼梦》是最伟大的小说,因为我自己写小说,所以我知道应该怎么去讲。”

  对于一生中该读几次《红楼梦》,白先勇以自己为例,“我20多岁看一次,后来30至40岁,50至60岁,一直看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七八成。”白先勇说,这本书是天书,太多的玄机,太多的人生哲学,太多的人情世故,没有花时间去体验,根本没法读懂。“经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慢慢地才能读懂,所以要看好几次,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领会。”

  除了出书,白先勇透露,自己接下来还希望在教育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那就是如何在中国的大学、中学里教《红楼梦》。他认为,“念过《红楼梦》,而且念通《红楼梦》的人,和完全没有念过《红楼梦》的人相比,对于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处世的道理的理解,会很不一样。”


白先勇:大学生不看《红楼梦》还得了?

中国美的东西要把它召唤回来

【文汇网 2018-03-28】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央视87版《红楼梦》电视剧是好几代观众心中的经典


  说《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可它到底伟大在哪里?“文学史上,一般把《红楼梦》都归为古典小说,但《红楼梦》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西方人的现代小说,大约是从《堂吉诃德》或者《包法利夫人》开始,但中国的现代小说应该是从《红楼梦》开始。”日前,作家白先勇亮相上海“全季·人文大赏”系列活动,与读者分享他眼中的“红楼”魅力。

  白先勇常常拿《红楼梦》和西方文学做对比,发现它的现代性不输于任何现代西方经典小说,比如象征、寓言、魔幻等手法,《红楼梦》里都有,甚至是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分析,《红楼梦》也运用得娴熟生动——虽然它写于18世纪,却是超时代的。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比如,现代主义手法里有个重要元素是象征主义,而《红楼梦》某种程度上就是象征主义小说,它的宇宙是神话的、象征的、超现实的,像太虚幻境、女娲、和尚、道士;但另一方面是写实的,比如贾府大观园。

  “了不起的是,写实写得最深刻的时候也是象征的。吃一道菜有象征,一件衣服有象征,两块手帕也有象征,各种东西背后的意涵一层又一层。”白先勇说,从写作角度来看,《红楼梦》的现代性是惊人的。

  在大学教读《红楼梦》时,白先勇是位严格的老师,不准学生偷懒,看大纲也不行,一定要从头细读一次,他的学生不仅有中文系的,还有工科、理科、医科、社会科学的学生一大堆,一开就开了三个学期。“我80多岁了,但发现不少年轻人都不关心这些古典文学,大学生不读《红楼梦》那还得了!?这也是我重回校园教课的一个动力。”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导演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曾引起热议不断


  “西方有很美的东西,但不见得适合中国,中国美的东西要把它召唤回来。”白先勇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那些很美的经典再次产生热爱,让它传承下去,而不是像活化石般死死地摆在那里。

  在他看来,“美”字很要紧,是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超越地域的。“我一生中,有两本古典著作对我影响最深,一是《牡丹亭》,一是《红楼梦》。刚好这两本书我都做了一点事情:《牡丹亭》,我替它‘还魂’一次;《红楼梦》,我替它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解。”

  对于一生中该读几次《红楼梦》,他以自己为例:“我20多岁看一次,后来30至40岁,50至60岁,一直看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七八成。”白先勇说,这本书是天书,太多的玄机,人情世故,“参透自己的人生经验,慢慢地才能多读懂一些,所以要看好几次,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领会。”

  除了出书,白先勇透露在教育方面会进行更多探索,比如在更多的大学、中学里教《红楼梦》。“念过《红楼梦》,而且念通《红楼梦》的人,和完全没念过的人相比,对于中国人的哲学、处世道理的理解,会很不一样。”

  “《红楼梦》文本的本性是开放的,曹雪芹有很多欲说还休的东西。越是伟大的作家,他的人生况味和心灵困惑就越多,《红楼梦》正是曹雪芹人生况味的叙述,是他心魔的释放。但他并未完全释放。”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白先勇、宁宗一、吴新雷、胡文彬、郝誉翔、朱嘉雯等在“全季·人文大赏”论坛解读《红楼梦》


  自诞生后,《红楼梦》经历了曲折的版本流传,此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四大名著珍藏版”,其中《红楼梦》署名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曾引发读者关注。在“全季·人文大赏”系列活动的论坛上,白先勇与国内多名学者也谈到了这一话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新雷,是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他说,新世纪以来,“高鹗续书”说已被纷纷质疑。早在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就特别写明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更爽快注明“曹雪芹著”,连“无名氏续”也没有。业内有声音谈到,现在还无法确凿证明后40回一定是曹雪芹留下的,只能暂用“无名氏续”,期待后续研究作出解答。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胡文彬,从文献学和历史学角度,肯定了程伟元、高鹗在《红楼梦》的成书史、传播史上的地位。他说,从程伟元的序、高鹗的序和引言,可以确定程本出版是由程伟元出资和主持的,高鹗仅仅协助工作,而且120回《红楼梦》的原稿,是程伟元在20年间搜集的,差不多是110回左右的篇幅。“如果舍去这两篇序和引言去谈《红楼梦》续书的作者,谈流传史,是不公平的。至于说高鹗是后40回的续书者,完全是误读误传。高鹗生在乾隆二十三年,他还有一段时间在边塞做幕僚或教师,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份文学才能。为什么今天还要赖着给高鹗按上这个头衔呢?”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日前出版


  除了《红楼梦》,昆曲是白先勇生命中的重要底色。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做访问学者,在上海昆剧院看完全本《长生殿》,动心起念:“这么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让它衰微下去。”昆曲的词藻美,唱腔美,音乐美,婉转缠绵,一唱三叹,是江南文化的代表。白先勇把昆曲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美”,一个是“情”。他本来担心年轻人不看昆曲,但在台北、上海、北京、香港、西安等多地巡演后,发现并非如此。到美国巡演之后,伯克莱大学马上开设了昆曲课。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全季携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邀请高校学生演绎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延伸阅读白先勇:为什么我们要看《红楼梦》?


1、视野(vision)之宽阔

  它比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要深刻得多,尤其是小说技巧也是空前的。其实很多作家,第一口奶就是《红楼梦》。书中这么多人物,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即使个性、样貌相似,如晴雯和黛玉,但晴雯就是晴雯,黛玉就是黛玉。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非常丰富,对话精彩,每个人讲话有他自己的身份语气,完全是个人化的——从最高辈分的贾母、贾政到下面的平儿、莺儿,甚至金钏儿、玉钏儿、小红这些小丫头都有自己的个性。


2、文字丰富华丽,结合了诗词歌赋

  这种手法非常现代的。《红楼梦》有儒释道三种思想在里面,用各种具体的方式,人物、故事、情节、诗词等显示出来。

  芳官唱的这段:“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也就是道家浮生若梦的主题。后来芳官被贾府赶出去,到水月庵当小尼姑,最后还被卖掉。所以唱这个等于唱了她自己,原来是黄粱一梦,这首曲其实也点到她自己的命运。


3、观点(point of view)随时转换

  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刘姥姥的看法,黛玉进大观园是黛玉的看法,贾政领了一批清客游大观园,又是另一种看法,灵活运用每个人的观点来写大观园。

如果客观地描写大观园,写不清的。非要用刘姥姥的眼睛,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变成一个经典之作。

  用她的观点进入大观园时,我们也变成刘姥姥了,看见大观园就好像看到Disneyland一样这么新鲜。

  如果不是用刘姥姥来写,换一个人来写,大观园就写得不那么活了。


4、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一红一绿的汗巾子到了最后,又合在一起,这两条汗巾子很早就埋伏好了。

  像宝玉赠给黛玉的旧手帕,有一次黛玉无意间看到,泪珠就掉在手帕上了,到最后,黛玉一扔,火焰烧起来,发挥了它的功用。这几块手帕也是,老早已经埋伏好了。

  还有一开始,焦大把那贾珍这些不争气的后辈都骂了一顿,到了最后抄家,他又出来了。

  这伏笔很要紧的,这样前后对照起来,力量就出来了。

  《红楼梦》的语言是白话文跟文言文相间,用得非常恰当,用重彩下笔写王熙凤,用重彩下笔写贾府的气派。最后对照贾府衰败、王熙凤死时的凄惨,一盛一衰,就是主题。


5、神话架构跟写实架构互相对照

  太虚幻境跟大观园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太虚幻境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也是大观园十二金钗的命运。整个架构恢宏,“那个太虚幻境里,春花永远不会谢,仙子永远不会老,因为时间是停顿的,无穷无尽没有时间,停顿在永远的春天。”

  大观园不同,大观园有春夏秋冬,时间是移动的,时间会毁灭一切,最后必定是崩溃的命运。

  所以宝玉等少男少女的童年,只有短暂的几年,仙境是暂时的;他们慢慢长大,到了时候,“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百花不管多么鲜艳,都挨不过秋天。

  秋后百花淍零,晴雯死了,黛玉死了,迎春嫁了死了,探春远嫁,惜春当尼姑去了,大观园,散掉了。

  大观园的盛衰,也就是宁国府、荣国府的盛衰,也就是人生春夏秋冬的过程。


6、哲学内涵丰富

  曹雪芹不是在写哲学论文,而是以小说的方式,把中国人三种哲学思想生动表现出来了。

  我们常常讲,中国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儒家,要奋斗、奋发地念书,然后求功名等;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一些打击,有所超脱了,那时候是道家;到了晚年,真正悟道了,这时是佛家。

  以前有名的文人,王维、苏东坡、汤显祖,他们的历程大概都是如此。

  《红楼梦》把这三种哲学源流说得如此动人,不偏不倚。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超脱境界,使得人生有所了悟,又高了一层。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白先勇日前做客太湖大学堂 “书香中国 经典世界”讲座


  白先勇一直记得甘肃张掖一座古寺的对联写着:“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古今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

  这与《红楼梦》颇多呼应。曹雪芹以大悲之心看人间事,所以他这本书非常宽容。天地同流这么大的宇宙,他看到的都是赤子,“古今一梦”,我们又做了多少次的黄粱梦?


讲述 | 白先勇:最感动的一刻就是和学生们一起看戏

【上海文联 2018-03-28】编辑:秦岭 张志明 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整理自“全季·人文大赏”讲座活动

  白先勇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少时辗转于海峡两岸、半生流离于海外,历经童年战乱、青年从文与刻骨爱情,感怀人世变迁与家国沧桑,尽显悲悯与赤诚情怀。如今八十高龄的他,心中所挂念的无非一曲惊梦,还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会做青春版《牡丹亭》,我讲是天意”


  在上海讲《牡丹亭》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与昆曲结缘就是从上海开始的。那是在1945年抗战以后,在香港八年没有演过戏的梅兰芳回到上海,在美琪大戏院唱了4天的昆曲。

  八年没有唱戏,回到上海来演出,万人空巷。据说黑市卖到一条黄金一张票的高价。很巧有人送了几张票来,我就跟母亲去看戏了。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我看的那天晚上,梅兰芳跟俞振飞刚好唱了《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当时我只有10岁左右,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游园惊梦”却像唱片一样刻进我的大脑里头去了。后来会做青春版《牡丹亭》,我讲是天意。

  1987年,我又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恰逢上海昆剧团排演全本《长生殿》,复旦大学的教授陆士清先生替我弄了两张票。那天晚上的戏非常精彩,结束后我跳起来拍手喝彩,好像人家走了我还在拍手。我当时想:这么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让她衰微下去。我也不是昆曲界的人,根本轮不到我来做复兴昆曲的事情,但那时我动心起念了:怎么样才能振兴昆曲,让已经岌岌可危的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起来呢?

  因缘际会之下,2003年起,我开始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这么古老的剧种,这么古老的文化,如果我们给她新的呈现方式,给她新的舞台,是不是可以让《牡丹亭》还魂,让她发挥明清时代的光芒?这样的话,我们的文艺复兴也许可以有希望。


春天读诗:白先勇朗读《牡丹亭》 视频来源:凤凰文化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v0397h2z5zf&ptag=4_6.0.6.21453_copy


“我看他们排演,对昆曲有十二万分的崇敬”

  昆曲起源于苏州昆山,她词藻美,唱腔美,音乐美,婉转缠绵,一唱三叹,可以说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所以当时我选择了跟苏州昆剧院合作。首演在台北大剧院,1500个座位,很堂皇的舞台。那时候我们没有1:1的排练场地,就找了一块正在建设中的酒店工地,窗户还没有装上去。二月天冷得不得了,寒风凛凛,演员穿得很薄,我穿着羽绒衣,一起在那边呆了几个月。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青年昆曲演员沈丰英、俞玖林正是由青春版《牡丹亭》中成长起来的


  演员很年轻,对待表演一点也不马虎。汪世瑜老师是我们的总导演,他要求非常严格,演员一点不到位的时候,脸上就很难看。张继青老师负责训练女主角。水袖甩出去三十多次,每次笛音到那个地方,一定要那个高度,一点都马虎不得。

昆曲只有一个字“美”,所以什么都得美。我们的衣服设计了二百多套,都是苏州老绣娘一朵花一朵花绣出来的,剧中十二位花神,每一个身上的花都不一样,非常讲究。戏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这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艺术。我看他们排演,对这个艺术有十二万分的崇敬。

  外面常常讲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我现在郑重声明,她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好多人在后面支持着。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在白先勇的敦请下,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成为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张继青手把手地为沈丰英磨戏


  首演之前,台北的报纸天天登,整版整版的。演出那天联合报头版头条,好大一张照片,台北街上面全都挂满了我们的旗帜。宣传做得太大了,九千多张票一下子抢得精光,把观众的期望调得那么高,我们紧张不得了。

  好在几个年轻演员非常争气。开始也是紧张的,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告诉我,他出场的时候,手里的柳枝都是抖的。不过唱了两下就放开了,台北的观众热烈得不得了,简直出乎意料。这次演出之后基本上就有点放心了,之后就一直往下走了。


《牡丹亭·惊梦》选段: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n01395agowv&ptag=4_6.0.6.21453_copy


“十几年来最感动的一刻,就是和学生们一起看戏”

  青春版《牡丹亭》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那就是“昆曲进校园”。我希望学生进来看,学生是我最重要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一个表演艺术一定要有年轻观众,没有年轻观众是没有未来的。在上海演出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主持单位把票价定得很高,可我希望我的观众更多的是学生。于是我就去募款,让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跑来看,我还请了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四十几个孩子来观摩。

  后来,我们还将昆曲搬到西安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学校,那里是很少接触到昆曲的,演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除了巡演,“昆曲进校园”的第二步是在学校里面设立昆曲课、昆曲中心,继续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欣赏昆曲,也给昆曲一个学术定位。比如,我们在北大设立了昆曲课(讲座式),请昆曲的专家学者去讲课,同时我们还请一些昆曲大师现身说法,各个行当的大师都请到了。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白先勇推动昆曲文化走进北京大学校园


  有学生在看了青春版《牡丹亭》之后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足见他的得意。现在,很多学生会像有些看歌剧、看古典音乐的西方人那样,穿得端端正正、正襟危坐。我觉得,看昆曲对他们来说不光是看戏,也渐渐变成了一种仪式,一场文化的洗礼。十几年下来,现在可以这么讲,当年我的目的——训练青年演员,唤起青年观众重新欣赏传统文化和剧种,基本上是实现了。

  我私底下最高兴的,就是引进那么多的学生,我觉得十几年来最感动的一刻,就是跟着学生们一起看戏。看着他们一个个地睁大眼睛,整个儿地投入其中。至少那一刻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亲和,产生了互相的一种交流。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在后台上妆打扮


“艺术的高雅是会冲破很多阻隔直接打到人心上的”

  看到国内巡回反响热烈,我们想:在国内这么成功,那么我们也要到外国试试看。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到外国演出那是一个很大的实验,如果西方人对我们这个古老的剧种持接受态度,那就表示我们的昆曲美学是普世的,不只限于中国。我们去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美国,在西岸加州大学四个校区演了一个月。事实证明,我们的演出很成功。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来自北大、清华等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演绎的《牡丹亭》体现了昆曲艺术在校园内的传承


  后来,我们又到了英国。我曾经问那边的观众最欣赏昆曲的哪个方面,他们说最喜欢的是昆曲的舞蹈水袖动作,觉得不可思议,那么美,而且表现那么丰富。

  演出结束,有三位年轻华人来找我,其中两个是分别从北京和香港来的女孩子,还有一个是从台湾来的男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的眼睛都是红的,应该是刚刚掉过泪。我们的戏剧在伦敦很好的一个剧院这样光芒四射,我想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骄傲,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与你听莫扎特、听贝多芬获得的感动不一样的,因为后者是西方人的文化成就,而《牡丹亭》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种表演艺术如果能美到超越文化阻隔、超越语言、超越地域,就说明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美”字很要紧。我们看西方的芭蕾舞,不管里面跳的是什么故事,都觉得姿态美得不得了,看西方的歌剧,哪怕意大利文不懂,也觉得声音美啊。昆曲我就给她两个字,一个是“美”,一个是“情”,美是形式,情是内涵。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所以是了不得的艺术。而一种艺术的高雅是会冲破很多阻隔直接打到人心上的。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全季·人文大赏”活动现场,白先勇畅谈他与《牡丹亭》的情缘往事


  为什么昆曲会感动那么多人?过去是文人,现在是大学生,为什么会感动他们?因为她的文学底蕴特别厚。昆曲就是把抒情诗的意境,用歌与舞具体地表现在舞台上。我们看普通的抒情诗和古诗,那个意象空间你得想象,出去看昆曲的时候,她用舞蹈、唱腔、音乐辅助你把这个意境表现出来,所以你会很着迷。如果没有文学的底蕴,我想昆曲恐怕很难存在。这也是其他剧种危机之所在。

  在西方,文艺复兴是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诗、戏剧领域开始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复兴也可以从戏剧、戏曲、小说、诗着手,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灵感,然后再结合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古文明有一个新的生命。

  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把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种跟现代舞台、现代的美学结合起来,给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呈现方式和新的舞台。她的成功会成为一个范例,我们的古文化很可能也像昆曲一样,在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之后,走上复兴之路。


白先勇:从《牡丹亭》、《红楼梦》到中华“文艺复兴”

【理想国imaginist 2018-03-28】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自3月24日始,到3月25日终,春分之后花开红楼。“理想国”联合上海全季酒店,邀请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以及宁宗一、吴新雷、胡文彬、郝誉翔、朱嘉雯等多位两岸红学家和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解读《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书。并携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邀请高校学生演绎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让一场古典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来呈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持续两天的演讲、演出、论坛系列活动,以白先勇先生与季琦先生(全季酒店创办人)的对话为开篇,他们分别阐释了对主题“文艺复兴”的看法,在主持人看来“白老师和季先生属于两代人,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从事着不同的行当。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欣赏却是有着共同的,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精神。”在白先勇先生与季琦先生互赠礼物后,第一场讲座正式开始。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白先勇先生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少时辗转于海峡两岸、半生流离于海外,历经童年战乱、青年从文与刻骨爱情,感怀人世变迁与家国沧桑,尽显悲悯与赤诚情怀。如今八十高龄的他,依旧念念不忘的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心中所挂念的无非就是一卷红楼,一曲惊梦。

  “今天的题目我讲的是《从牡丹亭、红楼梦到中华“文艺复兴”》,西方是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也是从文学,从戏剧开始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复兴也可能从文学、戏剧、戏曲、小说、诗着手,我们也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从我们的古文化里面去找灵感。然后再结合着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古文明有一个新的生命。”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24日当晚,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特别场第一次完整演出。演员及演奏员共三十多人,全部来自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北理工、北京二外、中央民族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作为演出方,苏州昆剧院提供演出支持。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这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将《牡丹亭》的多出折子戏,包括游园、寻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幽媾等,完整上演。演出效果超出想象,到场观看的昆曲名家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等老师都给予了高度的好评。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奔波十几年,从推动青春版《牡丹亭》全球巡演,到在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开设昆曲课,再到如今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真的让昆曲这个“百戏之祖”有了新鲜的生命。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25日是连续三场的论坛,核心议题是程乙本《红楼梦》。到场的红学家、作家、评论家包括宁宗一、胡文彬、郑铁生、孙伟科、吴新雷、王润华、刘俊、郝誉翔、朱嘉雯、黎湘萍等人。

  胡适、林语堂、钱钟书都非常推重的“程乙本”《红楼梦》,为什么在今天反而成为“小众”版本?白先勇为什么说从小说艺术和美学观点来看,程乙本是他心中最好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原作?今天的年轻人,抛开课本,又该从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呢?围绕这些问题,到场嘉宾纷纷发表了观点。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红学家宁宗一先生说,《红楼梦》的美,在于心灵的感发。理解小说要从文本开始,没有一个作家可以把话说完、说死,曹雪芹有很多欲说还休的东西,这不是只有八十回可以定论的。

  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胡文彬先生说,程伟元和高鹗在《红楼梦》的成书史、传播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高鹗续书一说,其实是误读。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四位年轻的老师,杨富闵、钟秩维、王喆、钱超,也从各自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如何让今天的00后年轻人,还能愿意去读《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书。

  本次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系列活动,两天共举办五场演讲、论坛、演出,请来了三十多位作家、学者、昆曲名家、几十位高校的昆曲爱好学生,数百位现场观众,在腾讯新闻直播平台吸引了超过三十万的观看量,成为今年春天难得一见的文化乐事。


白先勇携手众多学者 探讨年轻人如何读《红楼梦》

【中国作家网 2018-03-29】

 作家身影 <wbr>/ <wbr>上海

3月24日至25日,“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


  3月24日至25日,“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多位学者、作家品红楼听游园。白先勇以名为《从、到中华“文艺复兴”》的演讲拉开活动序幕,并在其中介绍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缘起及十余年间的故事,并提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在两天的论坛中,白先勇和诸多学者讨论了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及后四十回的归属、《红楼梦》对当代文学写作的意义等问题。而无论是《牡丹亭》还是《红楼梦》,白先勇都非常重视青年人对其的接受和了解。他一直强调,文化的复兴,青年人和学生是重要力量。在谈到《青春版·牡丹亭》时,他说:“一个表演艺术一定要有年轻观众,没有年轻观众是没有未来的。”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年轻读者对它的理解和接受不管对于青年自身还是文化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热爱经典?论坛邀请了两位大学助教老师和两位中学语文教师,共谈《红楼梦》在青少年中的接受现状和教学方法,从中也可管窥语文教育中的古典文化接受问题。


现状:必考必读,但兴趣激发是问题

  对于《红楼梦》在青少年中的接受,白先勇认为,大趋势是有利的。首先是因为必读必考。北京2016年颁布了大纲,包括《红楼梦》在内的12本名著列入必读必考的范围。人教版教材虽然只选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但考试的考点却覆盖了整本书。如在2017年北京市高考试卷当中有一道分值10分的写作题: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述理由。人大附中的王喆老师认为这种考察代表了高考新方向,它要求的是深入而全面阅读,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将人生体验和审美能力与文本结合,而非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对于青少年的接受,白先勇说:“其实《红楼梦》就是一个青春版,我说大观园是一个少年宫,是一个儿童乐园。贾宝玉出家的时候才19岁,之前都是十几岁。(从某个层面来讲这是)青少年的故事,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应该不是那么难,就看你怎么去做。”

  清华附中国际部的老师钱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对《红楼梦》的想法:半红半白读不懂,诗词太多读着累,人物太多记不住,主题多元抓不到,多愁善感没趣味。这也造成老师每次教《红楼梦》的时候会很头疼。

  但是《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里面有中华民族的人情世故、宗法制度、衣食住行、诗词曲语,它是绕不开的。这决定了青少年阅读《红楼梦》的双重意义。首先是对于学生自身,不论对于日后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是为人处世,《红楼梦》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另外,对于文化自身的传承和传播,青少年去读,去了解,是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钱超老师说,他带的国际班,很多学生最终都将出国读书,所以读《红楼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寻根之旅,一方面在外羁旅的日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文化根基和精神故乡,另一方面对中华的文化和智慧,也是一种好的传播。

  所以《红楼梦》要读,但不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要能够从中发掘乐趣,成为人生中随时可调用的美和生命感悟。这取决于怎么教,怎么引导。


教学:用《红楼梦》的方式教授《红楼梦》

  王喆老师认为,应该用《红楼梦》的方式带学生读《红楼梦》。《红楼梦》本就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要用青春的方式去阅读青春。如白先勇发起的《青春版·牡丹亭》将旧版《牡丹亭》化繁为简化旧为新,找到了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而《红楼梦》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论坛中,王喆老师和钱超老师都介绍了各自的教学经验。

  首先是将课程活动化,带领学生走入情境。《红楼梦》虽然是古代故事,但是其中的情感在十六七岁的男孩女孩的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让他们从自身生命出发去走进《红楼梦》,比死记硬背知识点和情节内容更重要。

  实践上,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再现书中情境。如模仿《红楼梦》的海棠诗社,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们也踏春寻景,咏风月,咏花草,真正体验书中人的生活。这种实践也可应用在其他古典读物的教授上,钱超老师的课堂中,阅读《苏东坡传》时,会给学生准备东坡肉,让孩子们一边吃一边玩,激发其兴趣。

  日常考核上,可以设计任务通关式。让学生建立不同的阅读小组,教师设计任务。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宝玉组、黛玉组、宝钗组,然后以辩论赛、演出或分组报告等形式进行比赛或展示。比如钱超老师的课堂上,会先组织孩子们看3回左右的《红楼梦》,然后一位同学做报告并根据这个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大家进行辩论,比如说贾宝玉到底应该娶林黛玉,还是应该娶薛宝钗。

  另外,两位老师都提到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的联系,如旅行和文学,节日与文学。人大附中在寒假提倡了一个活动:“带一本名著去旅行”。比如去南京,就可以带上《红楼梦》,边游边读,让学生亲身体验,开学后再由教师引导其进行思考和讨论。清华附中去年也曾做过一个活动,在特殊的节日组织专门的阅读活动,将文学跟传统节庆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经典阅读也可以和现代科技接轨,钱超老师说:“我们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红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AI机器人,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你把他的反应录制成一个video来发给我们,我们在班上可以播放。”

  红楼梦是一个宝库,从中可以生发出非常多的知识、思维方式、写作技巧、人生哲学等。如在台湾大学曾担任过白先勇课程助教的杨富闵评价白先勇的创作课时说:“白先勇用《红楼梦》这样一个文本间接阐释了他对于小说写作各种想法,包括人物、对话、主题等等。”白先勇自己也说《红楼梦》是他写作的百科全书。所以红楼梦教学,可以有多个维度和方向。这对于老师是个挑战,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读和背,要一直创新教学方式。


考察:鼓励精读和思考

  钟秩维曾在台湾大学白先勇教授的《红楼梦》课程中担任助教,并参与考试出题。他讲述了该课的考题设置状况。考题大概会分成三种类型:填空、简答和论述。因为《红楼梦》需要精读,填空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本是否熟悉,比如说第63回讲在怡红院庆生,彼此吟诗抽花签。题目便具体到某个花签抽到的人是谁。关于精读的考察,人大附中的王喆老师也提出了类似的方式。他会组织学生进行百题大赛,关于《红楼梦》出一百道题目,倒逼学生仔细阅读,关注细节,而不是去上百度百科。因为这些题目是百度百科搜不到的,必须亲自细读。王喆说:“这可能很无趣,但必须走过这样一个扎实的无趣的道路,才能真正进入大观园的世界。”

  至于简答题和论述题,钟秩维助教介绍说会考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佛道儒三家思想在《红楼梦》之中如何表现,人物塑造如何呈现等。题目会提前一个星期公布,让同学带着问题充分阅读和思考。而对于中学生,题目可以更有趣一些,王喆老师介绍说,关于《红楼梦》有一道经典的题目:《红楼梦》中的这几个女孩子,比如说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你愿意选择与谁一起生活一天?答好这个题目,不仅要精读文本,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有深入体会,并使之与自己的生活发生关联,是一个结合自身生命体验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近年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考试试题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学的一个方向:摒弃生硬的知识点背诵,鼓励学生从精读到思考,并将名著融入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审美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