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人生(14)(7月14日凉爽之梅雨季节的中午)

(2007-07-14 11:58:08)
标签:

英语特点

列位看官,比较出鉴别,你看,英语有何特点?一比就清楚了。本居士历来认为,现代的大文豪皆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不无道理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你能更真切地看清汉语之美。
 

    三、认清英汉表达之别,始于“比”

    1.微观之比:

    从语源(etymology)观,英汉相距甚远。虽然英汉同属屈折变化(inflections)较少的分析性语言(analytical language),但英语与汉语毕竟各自隶属不同语系,前者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后者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又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水乳交融(well-blended),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

    话说英汉表达之差异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a leaf before the eye shuts out Mount Tai)。有人曾经武断而笼统地说:英语词汇的表达力强于汉语。持此观点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The town boasts a beautiful lake.

    这个镇上有一个美丽的湖。

    boast一词在上句的完整含义是to possess with pride(以拥有……而自豪),而汉语中确实寻不到一个语义“容量”能与此“比肩”的动词。然而,以偏概全终究不能服人,个别例证并不能说明一切。请观下例:

    面有菜色 → to wear a famished look。

    famished的意思是“极饥饿的”。一个人假如两顿饭不吃,也许就会有famished look,但是,这种famished look未必就是汉语所说的“菜色”。“菜色”者,长期食不果腹、营养不良者之面黄肌瘦之外貌也。

    无需赘言,仅以此例,便可强烈体察到汉语“词汇的表达力”之风采。

    凭个别或少数的例句的对比来评判英语与汉语的表达力孰高孰低,既不科学又缺乏说服力,然而,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不知英汉之“异”,就可能在语言实践中闹“盲人摸象”的笑话。

    英汉之“异”,虽然是一个大命题,可是,一个“比”字,便能轻撩此命题之面纱:

    1/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驰(loosely structured),多以意思联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不可或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ng device);有的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则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以求行文流畅。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句,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 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 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另加说明。他认为:“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 I must leave.”此言欠妥,如此缺乏连接词的英语句,native speakers一般是不接受的,至少它也是拙句(clumsy sentences)。试比较:

    a/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b/ 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c/ 那太阳,整天躲在云层里,现在又光芒四射了。

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 now came out in full splendor.

    以上3句英句的but, who, which皆不可去,若硬性不用,另加改写,便成拙句(如:句b ---- There as an Englishman. 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H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