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优秀博士成长史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Panel讨论经验总结

标签:
it |
编者按:有人说“一入博门深似海”,读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作为一名博士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术或职业规划?导师还是老板?怎样在师生关系上做到双赢?你是导师心目中优秀的博士生吗?相信以上问题在很多同学心中萦绕已久,
Panel讨论环节特地邀请计算机学术界重量级嘉宾针对“读博与否”“博士规划”“师生关系”“女性博士”等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特将嘉宾的精彩陈词分类总结,为您解密优秀博士养成史。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
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12月12日圆满落幕,其中,Panel Discussion因为几位嘉宾对博士生成长话题的精彩讨论而广受欢迎,嘉宾中既有资深导师,又有海归女博,现场讨论亮点频出,气氛十分热烈。
山世光: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梅涛: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胡文君: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有过学习研究经历
任沛然: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曾获得2011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主持人:微软亚洲研究院
主管研究员宋睿华
博士:探索世界的勇士
很多人在读博与否之间犹豫不决,对于四位嘉宾而言,读博士是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必经之路。
• 梅涛:一直怀揣着科学家的梦想,希望可以通过读博继续科研。
• 山世光:兴趣和好奇心是读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探求未知领域,向前进步的动力。
• 任沛然:读博能够使自身在学术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成熟起来。同时,也能达成父母的一种期望。
• 胡文君:选择读博是源于对新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种渴望,希望可以在博士期间接触更多新鲜的东西。
博士规划很重要:建立好自己的“星空图”
漫漫博士之路,做好规划,顺利毕业是所有博士生们的第一任务。嘉宾们在谈到这一点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时间的管理以及“星空图”的建立。
• 山世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一样的规划。但首先一点应该是个人知识体系的完整建立。从时间上来说,在研究初期的调研阶段是最核心的。这一阶段将涉及到科研选题,开题等步骤。所以需要你首先了解所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最新的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等问题,进而对已形成的知识领域形成有如星空图般的认识。这样才能从建立好的知识体系内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
•
师生关系:合作共赢
面对导师,博士生们又“爱”又“恨”。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论文都离不开导师的指点。那么怎样才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起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师生共赢呢?
•
•
•
•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博士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几乎所有的博士生生活主题都是paper。几位嘉宾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
•
•
关于“女博士”
“女博士”一词让人又爱又恨,有人敬仰她们的学识,又有人觉得无法猜透她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几位资深人士也有独到见解。
•
•
小结
几位嘉宾针对上述问题给予了自己的观点,你针对这些话题是否也想畅所欲言?欢迎在评论转发中互动,共同解密优秀博士的成长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阅读
沈向洋谈做研究的那些事儿
欢迎关注
微软亚洲研究院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msra/profile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人主页:http://www.renren.com/60067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