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微软亚洲研究院方思远 |
分类: 人才 |
编者按:路在脚下,梦在心里。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常是很多渴望从事科研的学子们心目中的圣殿,然而本文的作者方思远却是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之于他,不是一段普普通通的经历,更仿佛像是一场与梦想并肩行走的美妙旅程。从热爱纯艺术到痴迷工业设计,从稚嫩的学生到北漂的草根,从创业公司到诺基亚,到最后踏入梦寐以求的微软大厦,这位执着的年轻人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儿时的我,崇拜着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现在的我,来到了他所创建的传奇公司,和许多同样优秀的人们一起工作。横跨20年的追星之路,终于在最后与偶像产生了交集。百日磨剑,只为一朝出鞘,你看到我取得的成绩背后,少不了日夜拼搏的影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大门,永远为志士而开。”
作者:方思远
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奋斗的青春:
“草根”向北漂
我自幼好动调皮,父母无奈之下送我去学习书法和美术,希望能让我修身养性成为一个安静的孩子。这一无心的安排却让我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挥毫绘画直至高中。我就这样贴着美术生的标签参加了高考,进入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二本学校,投身到了与美术相关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怀抱。上大学后,我面临着从纯艺术到工业设计过渡的挑战,或许正是这样的挑战和不服输的精神激发了我在基因层面里的某种物质,让我疯狂地热爱上了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深受设计创新因子和年少时的偶像比尔·盖茨冒险精神的双重鼓舞,不甘于在学校里天马行空想点子、埋头苦干做设计,我一直渴望寻找更大的空间去挥洒自己的力量去验证设计的价值。经过了头两年的专业积累,我决意走出校园,北上帝都,在那座汇聚了各行业精英力量的城市,寻找属于我的机遇。
踏进首都热土的第一站,我首先怀着朝圣的心态来到了中关村——这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同时也是那传说中由盖茨一手创办的微软公司中国总部所在地。穿行在鳞次栉比的丹棱街上,那极为熟悉的黑色英文LOGO很快印入眼帘。站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双子大厦楼下,我仰望着大厦玻璃幕墙上反射的灿烂天空,感受着楼前进出员工们的匆匆节奏。如同Windows操作系统一般,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井然而高效地运行着。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儿时引以为傲,如今千里追寻的,无非就是加入这样一个由伟大的人所创建的伟大公司,为实现共同的伟大目标而不遗余力。当时的我,远不敢奢望能在这幢大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位。但年少的心中,总归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有一天破土而出,我也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事物沿着其既定的轨道发展,却也无处不隐藏着变化的契机。此后我在一家小型的工业设计公司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实习工作,通过切身参与企业级的产品设计项目,我褪去了些许学生气质,变得更像一名职业的设计师。而在一次交互设计Workshop活动中,我又得到了在诺基亚北京研究院的实习机会,接触了基于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的服务体验设计。至此,追梦的路程固然曲折而漫长,但我也知道自己和微软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直到2012年8月,契机才真正来临。我在一次公开的设计活动中结识了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人机交互研究组的设计师顾嘉唯。嘉唯在活动当天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人机交互设计讲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时隔近一年之后,我心底再次涌现出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强烈冲动。我把自己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精心准备近一个月的简历和设计作品集投递给了嘉唯,在经过两轮面试后,我最终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一年前,仰望微软大厦的少年;一年后,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光荣的一员。
设计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犹记得当时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员都需要在组会上做二十分钟左右的英文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的专业和生活方面的背景。而我长这么大还未曾滔滔不绝地打过长达20分钟的洋腔,着实“压力山大”。为了准备这次展示,我连续花了好几个晚上重新整理了过往的作品和经历,并写下巨细无遗的英文底稿。而为了让我能最好地呈现自己,我的mentor嘉唯全程跟进着我的准备工作,并且频繁地和我排练,尽管一路磕磕绊绊不忍卒听,嘉唯始终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每一个语法和发音错误。得益于嘉唯媲美新东方VIP班的给力辅导,在组会上我的首次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和刚排练时相比,进步幅度之大连我自己不敢相信。而正是意识到我这方面的弱势,嘉唯总是有意地争取机会和场合去锻炼我的英文演讲能力,我也并没有让他失望,每一次演讲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提升。
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一个工程师文化和科技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研发部门,设计师无疑是当中的非主流人群。而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设计师的人文特质,并且在合作项目中和工程师们做到和谐互补,也是作为艺术背景出身的我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3D Reconstruction(三维重建技术)便是这样一个设计与工程合作型项目,嘉唯和我负责了其中的交互和体验设计。项目伊始,为了追求人机交互上的自然性与直觉性,我自顾自的设计了多个自认为可行的交互方案。然而在随后的会议中,研究员们指出了大部分方案所存在的技术矛盾和实现难点,有些甚至是长期内都无法攻克的。由此我意识到了设计师在探索最佳方案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技术上的可行性,于是我开始了二次思考。在深入了解了这项技术的流程和原理,并以现有的功能特性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设计方法,我重新设计了恰当的交互模式,达到了大家期待的设计与技术上的微妙平衡。同时,我还发挥了设计师对于用户需求和未来趋势的敏锐嗅觉,构想了一系列前瞻的应用场景,并以此为剧本制作了一个概念视频,去更好的阐释项目的理念。基于大家的共同努力,该项目成功入选2013微软技术节21个展示项目,并在刚结束的微软技术节上大放异彩,引起多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美国《西雅图时报》对3D
Reconstruction的报道
设计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能很好地表达想法,而不能实现想法。“光说不练假把式”,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能独当一面,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你我进行的很多独立项目中,往往发展到后期便由于我自身背景的局限性对很多学术和技术问题会束手无策。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氛围成为了我莫大的助推力。这是一个出来倒杯咖啡都能路遇N个Paper狂人或技术大牛的神奇之地,每当我受困在思维逻辑的陷阱里不见天日,虚心求教相关领域的研究员,总能醍醐灌顶理清思路继续深入;每当我纠结于某个效果无法实现,拉上一两个相关背景的实习生,总能得到无比热心的技术支持。在这问与学的良性循环中,我获得了大量的学术知识和工程技能。最后,我奇迹般独立完成了一个可以运行的原型,从软件的编码到硬件的电路设计,这样的工作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做到了。这种成就感是单纯完成一件设计作品远远无法比拟的。
儿时的我,崇拜着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现在的我,来到了他所创建的传奇公司,和许多同样优秀的人们一起工作。横跨20年的追星之路,终于在最后与偶像产生了交集。百日磨剑,只为一朝出鞘,你看到我取得的成绩背后,少不了日夜拼搏的影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大门,永远为志士而开。
作者介绍:
郑州轻工业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在读
研究兴趣/设计兴趣:人机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交通工具设计
实习成果:触觉交互技术专利一项,实物用户界面原型一件,3D Reconstruction 三维重建 交互界面设计及概念视频制作
新浪微博:@不方思远
相关阅读:
MSRA,离别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人网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0674137
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