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真经为什么要做研究如何做研究经验分享 |
分类: 文化 |
演讲:张益肇
整理:孙凌
从大师们的故事中,总结出研究的真经,循着他们熠熠的光辉,一路前行
“明日之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品牌项目,在这里,激烈的讨论带给我们知识,丰富的实践带给我们经验,精心的讲座更启发我们思考。“研究规范” 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面向实习生推出的一个分享研究经纬的讲座系列,邀请院内资深的研究员给学生们传递作为过来人的一些领悟。希望此刻的分享,为你的成长注入新的源泉。
希格玛大厦又迎来了一个春光满溢的星期五下午,带着一周的硕果与憧景,“绿手(green hand)”实习生们坐在“指南针”会议室里,享受着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战略总监张益肇博士带来的经验盛宴。走上讲台,他直截了当地说:“research=9C+3F”。于是,在场慕名而来的所有实习生都全神贯注地听他诠释这句公式的深意,而张益肇博士在解释每一个关键词的时候都从一位大师的故事说开去,他说自己也是循着这些学术之星的熠熠光辉走到了现在。
研究真经之——9C
1)
4)
7)
Connect:双层连结
“连结”这个词有两层意义:要与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沟通。这里,我想和大家介绍的是第一位大师Herbert Simon,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双奖获得者,他就是一个注意“连结”的典范。大学时他常坐火车出游,他有一个有趣的爱好:在30分钟内,说服坐在旁边的人,他是他的同行。不论是会计、生物学家、演员,他都仔细倾听、用心交谈,等到了解他们的领域,再说服他人。隔行如隔山,这项任务着实不易,但他也因此受益匪浅,涉猎广泛最终竟然获得经济学与信息科学两个学科的顶级学术奖项。
Communicate:双向沟通
沟通,一方面是说,另一方面是听。回忆已经过世的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他总是非常愿意倾听与分享。他有一个习惯:在学术会议之后,会手记内容与心得。常此以往,兴趣相合者看到他观点,合作的前景便应运而生。在他的追思会上,有人评价他是“整个学术社区非常重要的环节”。他在学术界堪称“学术索引”,他总是了解不同领域、代表人物和最新进展。另外,如果有人写的文章需要请教他,他真的会花很多时间仔细阅读,并给予反馈。他是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导师”,微软内部上下都非常尊重他,愿意倾听他的意见。
Collaborate:跨域合作
时至今日,合作至关重要,生物学界现在发表一篇文章,罗列几十位作者,甚是常见。而这个关键词之下要谈的大师是Shannon,他关于“二元逻辑(binary
logic)”的硕士论文甚称“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硕士论文”。后来,他回MIT作教授,也一直致力于与很多人合作。他的一个关于轮盘的有趣的研究,是与一个数学教授合作,数学教授在概率方面有很强优势。Shannon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分析优劣,优势互补。后来,这位数学教授写了一本书,讲授如何赢得21点。结果他理论联系实际,横扫赌场。而把同样想法用在股票市场,Shannon后来也赚了很多钱,而且是花不完的钱J。
Compete:竞争意识
在去年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办的“21世纪的计算”大会上,日本学者提出,要让学术界变得更强,需要竞争意识。竞争意识就是要思考自己优于他人之处,思考自己在学术中的贡献。比如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James
Watson写过一本书:Avoid
Boring People:A Lecture to Young
Scientists。这本书的英文名一语双关:首先,要避免无聊的人,要找到有创造力、有激情的人去合作;另外,要避免让他人无聊,要有竞争精神,提供新想法,要不畏困难。
Contribute:积极贡献
英文有一个词叫“Coopetition”,意指在团队的关系往往在竞争与合作之间,要想合作,必须基于贡献,若非如此,合作难以久长。大度能容,合作互惠的眼界要放在长期,这表示往往并不是在施予帮助的同时就能接受到帮助,而是本次施予的帮助,在未来可能得到反馈。
积极贡献的典范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曾经自己撰写过一部著作,但是,他的合作伙伴——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于书中描述自己贡献的部分不甚欢欣。在出版之际Feynman跟合作伙伴商讨之后,不断修改,直到让伙伴满意。有这样的气度,积极贡献,才能让合作关系和谐,合作也才能长久。
Confront:打破定势
打破定势,进行挑战,其对象不一定是人,而是世界上既有的观念。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位历史学家Daniel
Boorstin曾说过:“进行发现的最大障碍并非无知,而恰恰是知识的幻觉(The greatest obstacle to
discovery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中国先贤也曾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不知道自己所知是错误的,就不会继续追寻。有时,成见不仅限于自身,而是存在于整个学术界,人们就需要莫大的勇气来对抗成见。
以诺贝尔医学奖2005 年的得主Barry
Marshall为例,他发现了胃溃疡的秘密。为什么会得胃溃疡呢?因为心情不好,因为紧张?其实这是细菌在胃壁里造成的。在他发现这个道理之前,没有人把胃溃疡和细菌联系在一起。从80年代起就有相关的假说,但直到2005年他才获奖。这个发现影响巨大:在许多亚洲国家,因为饮食问题,造成广泛存在的胃溃疡,而他的发现找到了病因,因而造福了很多人。原本的成见已经经过百年,而他却能坚持这个实验,而这还是他本职工作之外的“课外工作”!
Commit:全情投入
投入的要点在于:“或在其中,或在其外——没有中间态。”以“控制论(Cybernetics)之父”Norbert
Weiner为例,他14岁大学毕业,后来去MIT作教授。他极深的投入的程度造就了不少经典笑话:他的视力很不好,讲课的时候,拿着一本书边想边顺着讲台走下去,然后碰到门了再抬起头,走回来。他专注到对其它事很不在意。曾经有一天他搬家了,但是下班回家觉得周围的房子看起来很像,于是迷路了。这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走过来,他问她:“小女孩呀,你住在这吗?有一家叫Weiner的人新搬了过来,他们住哪里呀?”小女孩说:“爸爸,妈妈知道你认不出家门了,所以让我来接你的”。他投入的程度,可见一斑!
另一个例子是前方提及的Barry Marshall,他1984年为了分析得了胃溃疡的病人胃里有没有细菌,于是他自己喝了细菌,来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得病。Marshall为了自己相信应该做的事情,愿意付出一切!
Cultivate:倾情培养
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一生学术成就斐然,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嘉徒遍地。这些学生往往在各大名校作教授,而Hopcroft基本上任何时候所带的博士生没有超过4个,因为他怕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他们。所以,导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生也要注意选择愿意培养学生的导师。
Choose:智慧选择
我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一些同学就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出国深造的选择来征询我。选择的重要性,让它可以作为九个“C”里的压轴戏。《星球大战》里的Yoda大师说
“做或不做,无所谓试(Do
那么,我们凭什么做选择呢?我们就要来讨论为什么要做研究这个核心的问题。
研究真经之——3F
1)
2)
3)
Fame:名声
做研究固然可以发表文章,如果做出成果,研究员可以在文章上属名,带来名声,而事实上很多研究者也确实非常在意名声,名声也的确是对研究者的一种鼓励。但是,名声似乎并不是做研究最重要的动力,那么是因为财富吗?
Fortune:财富
做研究固然可以三餐不愁,还可能拿大奖,比如诺贝尔奖金就高达几十万美金。但是同样有聪明才智的人,可能在其它领域还更加有钱,做研究大富大贵不易达到。如果做研究是为了财富,愿君三思。
Fun:乐趣
我想,乐趣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做研究,如果成功,发现他人之所未见,你将得到莫大的满足。如果有乐趣,看似再枯燥的事业也就容易持续下去了。物意相通,如果自己不喜欢吃菜,很难作一个好厨师。任何领域,压力都很大。歌星看似光鲜、看似娱乐,实则很辛苦。我以前跟院长出去,每到一个学校都要演讲,讲得笑话都是一样的。试想在千篇一律的讲话过程中,每每要在台上表现得充满激情,这是非常无聊、非常困难的。而校园演讲而仅仅是业余性、一年一次的,但职业歌星天天对着观众唱同样的歌,还要唱出感情,实非易事!真正从所做的事情中得到乐趣,那才是可以持久的。
以上种种,个人体会不同,人人都有自己的经,我挑的是就我而言最重要的N字真经。在座诸君刚刚起步,时常会觉得导师施加的压力很大,希望N字真经对大家有所裨益,也希望大家学会选择,学会投入,不断进步。
------------------------------------------------------------------------------------------------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张益肇博士简介:
张益肇博士于1999年7月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语音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战略总监,负责研究项目沟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履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新职位之前,张博士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是2003年工程院的创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带领团队开发Windows Mobile和Windows Vista的产品,并建立起一支多学科技术产品孵化团队。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张博士曾担任研究院自然语言组主任研究员,和高校关系总监,他的团队成功地把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引擎转化到了中文版Office XP中。张益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语音技术、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方面的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欢迎关注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