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是很关心《太阳照常升起》的相关新闻,其中有一篇叫做“《太阳照常升起》庆功姜文喜欢和80后打交道”,不禁让我对这里面一个词凝视起来。“80后”,似乎最近一两年经常能听到它不绝于耳,人们对“80后”的讨论也是汗牛充栋,喜忧参半,因为这辈人已经渐渐成长成为社会的主流中间力量,即使是“80后”最后一年的佼佼者也引领了“好男儿”的潮流
,所以不得不引起整个社会对这代人的重视与忧虑。作为“80”后这代人头顶上龇出来那根头发上分叉的部分的一分子,其实我处于一个很模糊的地区,跟70人和80人都很近,也就自然而然具备了双方各自不同的特质,那么我想我来对“80后”作出一些评判可能还更公允一些吧。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帖子
80后的30个特征
1.如果戴眼镜,一定要扁平黑框的;
2.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
3.所有电器都不看说明书;
4.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
5.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
6.喜欢玩小孩但不喜欢生小孩;
7.拥有一种奇怪的固执;
8.熟人面前是话痨,生人面前一言不发;
9.认为幽默感是做人的根本;
10.为了不熬夜,不如就通宵;
11.五一、十一绝不出游;
12.业余爱好中必有一项是睡觉;
13.经常觉得自己老了;
14.两分钟经常这样地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或者相反;
15.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
16.MSN名字一天至少换一次;
17.不问问题,只查Google;
18.每个都是电影迷;
19.会画画,喜欢画画或者想学画画;
20.有一款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21.热衷于研究星座运势;
22.R&R、R&B、Hip-Hop,至少喜欢一个;
23.熟知每家K房的歌曲;
24.可以穿短裤上班;
25.任何工作都和电脑有关;
26.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笔;
27.用动感地带;
28.电脑里一定有聊天工具;
29.我高兴,你管得着吗;
30.尽管不屑仍然看完以上内容。
虽然是一篇戏谑的文章,但是细细想想其实有点可怕的。未必每个人都具备这全部30个特征,但我想这每一条至少都是从很多人身上总结出来的,数了数,连我自己都具备15条。每一个特征背后承载的涵义我认为都说明了两点--自我与不自我。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是张扬个性的一代,是打破传统的一代,时时在向世界在证明自我的存在,这点其实从电视里的广告词就能看出来“勇敢做自己”“要爽由自己”等等。但其实这种对自我的寻找和体现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就是我要跟别人不一样,但为什么要不一样,不一样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是如此的个性乖张,与众不同,可怎么就没发现我们创造出什么呢?我看到的更多是跟着潮流,盲目地逐流。这里说的潮流不仅是服饰的潮流,音乐的潮流,时尚的潮流,还有对于整个价值体系与人生观的潮流。如果现在问我,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同龄人当中大家共识的追求就是读名校,进外企,拿高薪就代表着成功,那么这些事其实在我们的人生的前50年大概就可以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呢?等死啦?还有那些不走我们这条靠读书取仕道路的年轻人,你们的追求又在哪里?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但是中国人一向有信念,不管是哪个年代,但说实在的,我还找不到80后人共同的信念是什么,大概还不到时候。有一篇骂我们“80后”的文章中这样写道“80后在道德价值方面的共同病灶是以偶像替代英雄、以价钱替代价值、以狂欢替代奋斗、以成败掩盖是非,他们共同的口号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是“有什么不可以”,是“想唱就唱、想抄就抄”。他们既缺乏上个世纪5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6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70年代人善于自省的精神。80后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骂得实在有点太狠了,骂得我都有点看不下去!
冷静。没这么悲观。我们还在成长,上下求索的道路是漫漫的,是“远兮”的,不可以一时之态就给我们盖棺了。板儿砖。这是北京方言。我就觉得80后的人像是这块板儿砖。愣头青,有股“我是板儿砖我怕谁”的豪迈,而正是这股豪迈将最终驳斥一切看低我们的话语,可也要千万小心啊,抡着板儿砖一通“乱拍”的结果也可能是让自己也四分五裂,碎骨粉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