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改变这三条,东北振兴概率为零

(2015-07-23 12:18:07)
标签:

杂谈

财经

股票

分类: 经济评论
  不管你是否相信,中国东北地区极少出现优秀的上市公司。所以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东北地区的股票。虽然过去上涨很好的牛股也出现过,比如东软集团,机器人,长春高新。也许有人会说东北人王健林的万达影院不错,不过你一看注册地,是北京。
    创业板的前十名里面,有一半上市公司在北京。为何是这样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北京包容,鼓励企业创新。
   说这句话,可能会招众怒,难道东北人不包容吗?国家鼓励东北振兴计划,出了那么多政策,难道不是鼓励创新吗?
   你到东北地区注册一个公司,办一下事,就知道了。在北京也许三分钟能办完的事情,在东北你要请客吃饭,找熟人花钱办,而且更有甚至者是,有的官员只要钱,不办事。
   东北最大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国有企业比重太大,缺乏市场经济活力。第二,是体制固化导致阶层的固化,关系比制度重要;个人利益比做事重要。第三是人口问题严重。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周期都是人口周期。
    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有两个,第一是人口流失严重。第二是老龄化。
东北地区是中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最好的地区。可以说,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东北的未来可以参考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可以说,不改变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恐怕大部分西北地区三四线城市都会步东北三省后尘。
     人口问题,是东北振兴的主要问题。这不是开玩笑。看看俄罗斯的远东经济状况是中国东北的未来趋势。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可能会家家都有别墅,有农庄,但就没有人。只有一个60-70岁老妇人勉强劳动。老头早喝酒喝死了。儿子为了赚钱,去了莫斯科打工,再也不回这个连人都见不到的狗地方了。
     东北剩下的是什么样的人?要么是国企员工,要么是政府公务员。要么是老弱病残。年轻的,有奋斗精神的基本都出来了。不出来的,也基本上在体制内混着。然后体制内的人全力监督和对付体制外的人。这也导致民营经济不会发展起来。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全中国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何仅仅东北出现了人口问题?
     也是因为东北的国有体制问题。国有体制的最大好处就是互相监督,从某种方面来说,国有组织体制从来就不是为了效率而生的。国有体制的组织目的是为了容易控制。因为东北人基本都在体制内生存,所以,哪个人的老婆,哪个月没有来月经都会有人知道。你想超计划生育马上有同事去举报。紧跟着就有计生人员找你谈话。然后就是国企领导谈话。
   你要是在东北硬生二胎是什么结果?
   在一个固化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个体离开了体制是无法生存的:一旦你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马上你住的单位房子要退出,马上你的失去工作,马上你的孩子就不能上学,马上你就没有饭吃。因为离开了这个体制,你就没有任何事情做!这就是东北体制的可怕之处!体制因素也是东北地区计划生育超好,导致人口出生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世代更替的1.8%的出生率的根本原因。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仅比北京、上海等极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3%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计划生育已经成为某些人口中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当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也仅仅想试行20-30年,只不过为了部门利益,为了自己的工作,想世代保住自己的权力和收入的借口而已。全国一刀切的计划生育政策,基本等同于全国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墒是不增加的。正是因为东北体制的固化,人的固化,关系的固化,才导致经济不会有大发展。大家都是在体制内互相牵制,内耗。想要这样的固化体制出现经济增量,你是在玩永动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墒才是增加的。正因为东北的经济固化,人的固化,导致社会的不开放,也才导致系统不断的内耗和坍塌。
   最终,优秀的人,只能选择离开这个系统,另寻出路!顺便说一声,优秀的东北人很多,懂市场经济会做买卖的东北人很多,比如王健林。只不过,大部分优秀的东北人都选择了向体制低头,在东北的固化体制内给扼杀了。更有甚者是做了体制的帮凶,扼杀一切市场经济!
   改变东北从改变国有体制做起,从改变官僚体制做起,从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做起 。鼓励东北人生育, 促进消费;打破固化的国有体制,改变官僚审批体制,吸引民营经济,吸引人才流进。美国为什么强大?因为美国欢迎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带着资金来到美国。日本为何衰落?因为日本人口严重减少,还闭关锁国,人口严重老龄化也导致经济一落千丈,失去了20年的机会!
 
     如果东北的现状不改变,东北振兴永远是一句空话!
 
 

附录: 东北三省人口流动情况数据分析

1, 人口流动定义:由于出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界定标准就可能存在着差异,从题主的题意和所附新闻的具体内容看,这里所指的人口流动个人理解为: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一个地理单元移往另一个地理单元并较长时期居住的社会经济现象。实际上,当下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农民即农村劳动力从较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向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流动。
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省际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7省3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高居全国首位,达到6813. 64万人,占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79. 34%;西部地区(11省1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次之,总数为1041. 07万人,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占比为5.33%;中部(6省)和东北部(3省)的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最小,均未超过500万人,分别为457. 98万人和279. 94万人。从流出人口角度看,中部地区省份与西部地区省份为最主要的人口流出省份,流出人口总量依次为3823.82万人和2756.94万人,二者的流出人口总量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比重高达76.63%。从省际净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是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地区,且吸收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达5300. 81万人;除东部地区之外,中部、西部、东北部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中以中部地区为甚,净流出人口数量为3365. 84万人,超过了西部(净流出1715. 86万人)和东北部(净流出219. 11万人)净流出人口的总和。

东三省人口流动情况
3.1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情况
3.1.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根据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黑龙江省流动人口为555.8万,其中,省内流动人口505.1万人,外省流入黑龙江人口50.6万,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5%,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了4.6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50.6万,省际流出人口255.4万,净流出人口达204.8 万,净流出人口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2.6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GDP为3 665.9亿元,居省内第一位,成为流动人口首选的流入地。2010年有37.1%的省内流动人口和38.5%的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哈尔滨市。人口流入的第二大城市是大庆市,有11.1%的流动人口进入大庆市。
3.1.2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跨省流出的人口为255.4万,比2000年增长了2.2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最大的流向地是辽宁省,流向辽宁省的流动人口为 56.9 万,占总省际流出人口的22.3%;居第二位的是山东省,占15.9%;其他依次是北京(40.3万)、河北(19.6万)、天津(19.4万)。2000年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流向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吉林,相比之下,2010年北京和天津取代内蒙古和吉林,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这说明,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渐放弃依据地缘优势而形成的传统流向地,越来越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济需求成为人们外出流动的主要
动力。
3.1.3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为50.6万,相比2000年的38.7万人,上升了23.5%。从省际流入人口数量上来看,吉林省流入人数最多,占总流入人口的23.8%,随后是山东(12.3%)、辽宁(11.4%)、内蒙古(10.4%)。山东省虽然流入总量位列第二,但是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较,山东省流入黑龙江省的流动人口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8.9%。呈现负增长的还有江苏省,增长率为-25.6%。从性别构成来看,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以男性为主,男性比女性多出12.6个百分点,这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有所不同,省内流动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流动者更倾向于短距离的流动。从文化程度来看,省内流动人口中的高学历流动者比例略高于省际流入人口,前者大学本科所占比例高于后者1.5个百分点,研究生高0.1个百分点。
3.2吉林省人口流动情况
3.2.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截止2010年,外省流入吉林省人口达45.6万人,省内流迁人口 400.6万人,两者合计446.2万人。同年,吉林省人口总数为2746.2万人,省内及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约占全省人口的16.2%(表1)。根据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显示,在省内流动人口中,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56.5%,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43.5%,大致可推算出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约226.3万人,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约174.2万人。可以看出,吉林省流动人口在数量上呈现的特点是:人数总数较大、省内流动是主流。
3.2.2吉林省省际流入人口
从全国四大经济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对吉林省的流入数量来看,东北地区流入数量最大(不包括吉省省内流动人口),六普(2010)时已达到19.4万人,占流入总数的42.6%;东部十省(市)次之,为11.4万人,占24.95%;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居三、四位,分别占16.81%、15.49%。从各省市区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占 28.6%)、辽宁(占 13.99%)、山东(占 9.76%)、内蒙古(占 7.61%)、河南(占 5.62%)、河北(占 4.47%)流入人口皆超过两万人,六省区流入人口占到全部外省流入人口的七成以上。西藏、宁夏、上海流入人数最少,流入人口皆低于 1000 人。从流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四大经济区中西部经济区增速最快,十年内增长了79.19%;中部经济区次之,增长幅度也达到64.45%;东北经济区和东部经济区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7.7%和25.36%。受流入人数增长幅度变动影响,西部经济区在吉流入人口占吉林省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比重十年间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3.2.3流动人口学历水平状况
下图是利用吉林省六普数据和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数据绘制的吉林省流动人口(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和常住人口学历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与常住人口相比,省内流动人口教育水平最大的特点是组别集中性: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及文盲比重远低于常住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 6.96%,远低于常住人口的 10.43%。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学历水平集中在初中层次(63.42%)。
吉林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学历比较图

3.3辽宁省人口流动情况
3.3.1辽宁省跨省人口流动情况
2010年以来,跨省流动人口一直是辽宁省流动人口的主体。2013年监测跨省流动的占66.4%,高于2012年的63%和2011年的56.5%,持续走高。省内跨市流动的占23.7%,市内跨县的占9.9%。辽宁的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占66.4%,其中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占21.6%和10.5%,明显高于其他各省。
3.3.2流动人口学历水平情况
2013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以初中为主,相比以往没有变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5.5%,2012年为54.8%,2011年为54.5%;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9%,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与2012年相比,高出0.2年,与2011年持平。
4省际人口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省际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在省际人口流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处于不同地位的省份会受到人口流动的不同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