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像那些印度巴巴一样天当被,地当床地将自己的一生真正抛向路上,可是那些流浪的情绪,总在内心循环往复地潜滋暗长。
在印度,各种修行者到处可见。我的镜头下拍的最多的是修行者。不论人们叫他们baba也好,叫他们saddhu也罢,他们都是修行者。
有的修行者藏入深山,有的修行者居住闹市;有的修行者修行在寺庙,有的修行者修行在居家;有的修行者生活无忧,有的修行者风餐露宿;有的修行者苦修明志,有的修行者过着常人的生活;有的修行者一日三餐,有的修行者终身据说不吃不喝;有的修行者衣着艳丽,有的修行者着装朴素;有的修行者打扮时尚,有的修行者者不修边幅;有的修行者器宇轩昂,有的修行者蓬头垢面……无论他们以何面目出现,他们都是修行者。
在印度,经常看到的修行者一个棍子、一个饭盒,一个简单的包裹就行走天涯了。他们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无欲无求,洒脱自在。身体或者衣服脏了,就在恒河里洗一下,太阳一会就把衣服晒干了。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绝不伸手乞讨。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苦修,这和婆罗门教的中心思想有关。婆罗门教倡导人在神的计划之中,而人要回归到‘梵’,也就是‘om’。就必须‘清洁’自己,而这个过程就是从‘禁欲’开始。因为他们认为‘欲望’是邪恶的来源,而要回归于‘神性’,那么就必须透过对于肉体和精神的磨难以及磨练才可以。而且对于肉体上的磨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这些苦行都是属于‘瑜伽’的一种,而这种瑜伽是来自婆罗门教的湿婆派系。湿婆神是婆罗门教的3大神之一,而湿婆本身就是一个苦行者。透过瑜伽苦行以及瑜伽禅定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回归到‘梵’。这就是‘梵行’的由来。婆罗门教就是现今的印度教。这些苦行法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从而发展出大乘佛教以及密教。
印度人的苦行,我是做不到的。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像那些印度巴巴一样天当被,地当床地将自己的一生真正抛向路上,可是那些流浪的情绪,总在内心循环往复地潜滋暗长。身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