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各地旅行与培训时,记得在北京、长春、南京和徐州地等都吃过印度美食,有的还是印度老师带我去的。当时对印度吃的只是三个印象:一咖喱二糊糊三超贵。来到印度之后,对这三种印象都所改变了。
刚到印度吃饭时,面对英文菜单你可能不知道点什么,那就来份Thali吧,Thali就是套餐,是不会点餐的不二选择。Thali从三四十卢比到一百多卢比都有,很是经济实惠。Thali
类似定食的做法,是印度正式的进食方式。用一个浅的大圆铁盘上面盛好几小碗,里面各装有餐厅搭配好的米饭/饼/优格/咖哩酱汁/腌菜及甜点,大概有4-5样成为一个Set。我吃过最贵的一个Thali,叫Special
Thali(Fixed),里面有这些东东:
Paneer Butter
Masala,Mixed Vegetable,Dal Makhani,Kadhi Pakoda,Mix Raita,Mattar
Pulao,Papad,Pickle,Rota,1Pc.Sweet,500 ml Packaged Water
在各种Thali里,不能不提 Curry(咖哩),印度的美食也离不开Curry。Curry语源来自南印度,以南印度的泰米尔(TIMIL)话来说咖哩是"酱"的意思,这是综合各种辛辣香料所制作的料理,因而咖哩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种烹调方式总称。咖哩也的确是印度非常具代表性的菜肴,其复杂的料理过程,内容丰富的香料调配,使印度咖哩带著强烈的民族风情,而且东西南北印度的咖哩口味各有不同特色。一般而言,印度咖哩通常偏咸、偏辣,嗜食重口味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
在Thali套餐中,你会吃到印度当地人喜欢吃Chapati:﹝恰巴堤﹞,是用没有发酵的面团,做法跟葱油饼蛮像的,但是因为没有经过发酵过程所以饼皮更为扁平,口感较干。作法是将揉好地面团摊平后,在平底锅或平盘铁盘上,用极少量的油煎烤。
Thali套餐中还有一样叫Lassi。印度人大多素食,但是吃奶制品,Lassi就是印度人喜欢吃的,口味近似酸奶。Lassi在处理上跟奶昔差不多,可添加不同的水果作出许多不同的变化,例如芒果Lassi、香蕉Lass等。
有的Thali套餐中会有Masala
Tea,没有的话给自己点上一杯吧。Masala
Tea,马萨拉茶(甜茶)「Masala」,印度料理的第一关键词,意思是,综合香料——没有特定的配方,端看不同地方、不同厨人自由随性调配出各自的组合。翻看每一份菜单,从前菜到主菜到主食到甜点到奶茶、优格饮料,时不时,都可见到这字跳将出来,得意洋洋向你宣示着,即将而来的这场热闹味觉盛宴。顾名思义,Masala
Tea(又名Masala
Chai)是以红茶和牛奶一起冲煮成奶茶后,加入研成粉末的胡椒、肉桂、姜、荳蔻、丁香等香料和糖一起调和而成的茶饮,浓郁的奶香、茶香里,洋溢着馥郁的香料香,味道浓亮甜美芬芳袭人。后来我每天自己早晨做Masala
Tea,我每天的印度生活也是从一杯Masala Tea开始。
除了Thali,我在印度吃的最多的就是Dosa了。Dosa是由谷类食材制作而成的印度料理,因其丰富营养而成为当地日常的早餐主食。Dosa其实就是一种以大米面糊和黑扁豆为材料积习难改酵而成的煎饼。首先将材料混合高筋面粉,变成Dosa面糊。接著,将一勺面糊倒在沾滿奶油或油的平锅上,平均铺成一个圆形的薄饼。当饼皮上下都煎成咖啡色時,表示料理完成。Dosa有两种类型,一种又薄又脆,另一种则厚实包有馅。其中Masala
Dosa最为人所知,也是我的最爱,內馅包含马铃薯泥、洋葱和香料等,据说还被CNN列入全世界最佳美食前50名。由于Dosa本身味道单调,所以必須搭配小菜和酱料。Dosa通常味道淡,要搭配由豆偶的、香料和蔬菜混合而成的辣酱(Sambar)、酸辣酱(Chutney)、豆瓣酱(Dal)等。另外,Dosa多元口味因人而异,如辣味、奶油口味和洋葱口味等。我就吃过Nonis
Dosa、Rava Masala Dosa等不同的Dosa。
另外,印度街头上最常见的零食(Snack),有Samosa和Pakora等(都是咸的),至于Jamun系列或是Laddu等甜点,都可以在街上甜食专卖店买到。印度卖这类甜食的店通常是专卖店,很少参杂贩卖其他食物。印度有的甜点上银光闪闪亮晶晶的薄片都是真的银箔。印度的甜食可不是普通的甜,通常具有让人甜到头皮发麻的爆发力,并不是每个外国人都可以接受的。 Pastry
(酥皮类点心),类似丹麦奶酥类的各色甜食,放在路边的柑仔店的玻璃柜或罐子里,颇受小朋友欢迎。Roti:﹝鲁堤﹞也是印度人民的美食,面团以旋圈式做成轻薄脆的印度面包,再以奶油或油在锅中加以油炸。他有一个近亲叫做﹝胚罗塔﹞更像葱油饼。
另外在印度,如果你吃不惯或者吃腻了印度品味的话,西餐是不错的选择。Pizza、Toast等等做的都非常地道,而且便宜。如果还不喜欢的话,还有中餐,包括面条、炒饭、饺子等。在西藏,印度以及都把饺子叫做MOMO。所以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很多餐厅的名字也会以什么什么MOMO为名字。喜欢吃饺子的人一定不会放过MOMO的餐厅。但是在印度的很多MOMO餐厅,若餐厅主人是印度人,饺子里面都有咖喱。所以更多饺子都加入了印度的口味,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连饺子都是咖喱味道的实在太奇怪了。
在一些餐厅,餐具只有盘子,需要用手来抓食物吃,印度人民都是直接用手吃饭的,务必记住是用右手,因为左右是用来做其他用途的,左手是万万不能吃饭的.
小贴示4:
在南印度,饭店里都不用盘子,就直接用芭蕉叶做盘子来盛食物,吃完后要结帐的话就直接把芭蕉叶对折,对折的动作就是结帐的意思。
小贴示5:
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土豆(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侧所,一般用右手。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猪肉。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新德里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印度人进餐前有洗澡的习溃,喜欢淋浴。
:于伽的新浪微博
(我的瑜伽与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