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瑜伽游学漫记(20)苦行僧

(2012-03-08 14:27:41)
标签:

瑜伽

印度

分类: 瑜伽杂记:于伽的教练手记
印度瑜伽游学漫记(20)苦行僧

Sita是我在瑞诗凯诗住的第一个家庭酒店Himalaya时认识的。

 

当时我住在三楼最里面的一间。住了一天之后,就发现我的隔壁也是一个房间。我的房间有大床,有柜子,有梳妆台,有卫生间。而隔壁的不能称做房间,因为什么也没有,只能称为储藏室吧。还好,这个面积大约一个平方的储藏室还有个小窗户。再后来才发现,这个储藏室内竟住着人。

 

这个人经常习地而坐,反正房间里也没有床。经常在看报与看书,偶尔也会用手机打下电话。他经常一身白袍,很是飘逸。早晨,他通常不在,出去了。他很爱干净,经常看他晒被褥与衣服什么的。有一天我也在晒衣服时,发现这几天风有点大,他晒衣服时都用卡子卡住,而我没有,我就向他借了一个。这样我和他一来二去,就熟悉起来。

 

后来和他聊天之后得知,他其实就是印度的和尚,印度人对于苦行僧们的敬称为“Baba”,所以他的全称应该是Sita Ram Baba。这些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因此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有个苦行僧举自己的右手举了20多年作为修行,不管是做什么,甚至是睡觉,都一直保持这个姿势,真是无法想象,这个苦行僧的指甲也因为多年没有修剪都卷在一起了。还有许多这样的苦行僧一直坚持着某个动作,他们认为修行的方式越艰苦,挑战性越大,越能收获信徒的尊重和膜拜。在印度北部的阿拉哈巴德,一名印度教苦行僧经常在树上练习瑜迦。

 

苦行僧在印度教中备受尊敬。我问他在印度像他这样的人有多少,他说有几百万人吧。他的家在印度首都德里。他是在20多岁的时候出的家。我问他家人反对不,他说当然反对。

 

跟他聊天,你会感觉他才是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我问他还要在瑞诗凯诗呆多久,他说不知道。我们太习惯为未来做计划了,而没有真正地很好地活在当下。他对现在一些西方人追捧一些印度宗教人士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问他靠什么生活。他说有朋友支助他。我又问他什么是快乐,他说要有信仰和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在和他聊天时,他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都在告诉我,信仰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任何与物质相关的苦痛都微不足道,他只为求得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每一位苦行僧,都在演绎一段旷世传奇。他们隐居山林,或居住闹市,数十年如一日,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潜心修炼,只为坚持心中的信仰。他们或淡定而坐,手持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戟,深邃的目光蕴含着望尽尘世的超脱与释怀;或不着一物,暴露自己于人前,没有丝毫羞怯,没有丝毫冲动,泰然自若。裸体或半裸是苦行僧形象的典范,他们将“以天为衣,以四方为家”之神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印度的巴巴不畏惧生活的困苦,不畏惧死亡的恐惧,不畏惧世人的眼光。他们生活在他们丰富的世界里,他们虽然需要靠施舍去生活,但是他们会把供奉来的物品经常的定期的发放给附近的流浪者。他们长年只穿一种服装,常年只吃一种食物。生活毫无色彩可言,但是却看到他们脸上经常的笑容。虽然满脸皱纹,但却不皱眉头。

 

Sita,让我想起英国作家毛姆写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查尔斯的中年男人,在40岁的时候,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银行,离开了与自己相伴17年的老婆孩子,去了巴黎,住在巴黎最便宜的小旅馆里,身上只有100块钱,他只为了一件事——从零开始学习绘画。当全世界的人都在追逐着梦想的时候,他却在追逐他的厄运。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地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路。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看到的只是满地的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印度瑜伽游学漫记(20)苦行僧

印度瑜伽游学漫记(20)苦行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