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无事一床宽
1.3 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
1.3.Then the witness is established in itself
说实话,这句话读了半天没看懂。把前面的一句连起来读,“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还是不懂。我只有找关键字进行分析了。
首先是Chitta一词,梵语意思为欲望、智力的小我,相当于英文的Mind,相当于汉语的思想、意识、欲望等。第二个词是Purusha,可以翻译成知者或灵魂。所以,如果这两句话让我翻译,我就译为“瑜伽是对思想的控制。控制了思想,就拯救了灵魂。”更通俗地说就是:欲望登场,灵魂缺席。
人是有思想,有欲望的动物。孔老夫子不是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饮食与色欲的追求,与贪图富贵与功名的享受并重。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有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么。即使一种目标达成或一个心愿满足,也有种无法平息的感觉。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思想中,对过往的事懊悔,对未来的事担忧。烦恼些什么呢?就如《红楼梦》里所说:“无故寻愁觅恨”。《西厢记》也有描写人心理情绪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照佛学的解释,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就是不舒服,心里很恼。
而瑜伽是使人从无休止的精神中获得快乐的一种方法。《薄伽梵歌》第六章,奎师那在向阿米那解释瑜伽时,就把瑜伽解释是从痛苦和悲伤中解脱出来。阿罗频多在《瑜伽的基础》一书中说:瑜伽是一种学会净思的方式,净思意味着静心。敬畏生命,远离忧愁、焦虑、仇恨和疾病,靠近祥和、欣悦、快乐和健康。
所以《瑜伽经》头三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让我们少些欲望,让大脑停止纷乱的思虑,意识禅定在当下,从而获得身、心、灵三者的升华,享受和平与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