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间
9月22日下午5点(北京时间23日早上5点),我和雷动天下大队抵达纽约,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办理住店手续,便立刻各忙各的。这次在纽约演出,居住的酒店刚好设在第54街和百老汇大街的交界处,正是市中心,出门便是剧院林立,纽约这个全世界的表演艺术中心,正以繁华喧闹得没有明天的姿态,丰丰满满地活在这里。
演员们坐了十三个小时的飞机,大家都累了,在酒店附近逛了一圈后,各自回酒店倒头大睡。可能我常坐飞机往返北京、香港和广州,已经习惯了空中的生活,虽然长途跋涉,却不感觉太累,就趁着在纽约仅有的一个空闲的晚上,一头栽进百老汇的世界。
以前我学舞蹈的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百老汇的星期一是演员休息日,所有演出一律停止,所以星期一的纽约晚上会比较沉闷。本来我以为要看演出,便只能跑去外百老汇找寻一些没有太大名气的歌舞剧来看,结果在报纸上一轮搜索下,赫然发现一部我十分喜爱的话剧《马》(Equus)正在当天晚上演出,而且剧院离酒店才三条街,步行五分钟就到。
抱着万一能够有多余票子的希望,匆匆忙忙小跑到了剧院,一问之下,竟然有一张退票,而且是二楼的第一排正中座位,可以说是全剧院里的最佳位置。票价毫不便宜,是一百二十美元,既然来了,一咬牙,便把票买下来。
两个原因让我忍痛要看这部话剧:第一,这部由编剧家彼特.舍尔费(Peter
Shaffer)创作于1974年的作品,刚好是我在大学念书并学习舞蹈时最轰动的一部话剧,内容描述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平时在马厩里工作,跟马匹有着深厚的感情,却在一天晚上,刺瞎了马厩里所有马匹的眼睛。他被关在病院里,由一位心理医生照顾,在医生和男孩的交谈和相处里,慢慢浮现出男孩刺瞎马匹眼睛的原因。
当年这部话剧涉及‘性’的题材,在百老汇首演的时候,饰演男孩的演员有许多裸体场面,引起极大关注,而在七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也掀起了一阵由学生来演出《马》的热潮。我当时在美国念书,当然对这部作品毫不陌生,也参与过大学生制作的《马》的动作设计。想不到这部七十年代的经典作品,竟然在三十年后再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更被我刚好碰上。
另一个原因,是这次演出男孩的主角,是电影《哈利.波特》里饰演哈利的年青演员丹尼尔.勒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我虽然不算哈利.波特迷,却对一些充满想象力想象力的玄幻文学和电影有兴趣,所以一直有阅读哈利.波特的书和观看哈利.波特的电影。而在电影中,从五年前一直看着纯真可爱的小哈利.波特,一年又一年长大,自然有着一点感情。而现在这个长大了的小男孩要演出一部我熟悉的,又难度特大的话剧《马》,更增添我的好奇,必须一睹为快。
晚上十点半,从剧院里出来,心头还是热热的。2008年的《马》的制作好得没有话说,布景、服装、道具、音响、灯光和整体气氛效果创造了一个让我如进梦魇的世界里,群马的造型和动作设计介于抽象和写实之间,奇特精奥。最让我惊喜的是饰演男孩的哈利.波特,不,是丹尼尔.勒德克里夫,演出可圈可点,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在演出一个刚进入‘性’的世界的男孩呢?还是他演出的就是自己?清新、生涩、却充满内敛的张力。我想,哈利.波特,不,丹尼尔.勒德克里夫可以用《马》来证明,他将会很快走出哈利.波特的影子,成为一个真正的戏剧和电影演员。
才十九岁的丹尼尔.勒德克里夫在下半场里,几乎有大半时间是全裸着在舞台上演出。他的赤身裸体挺漂亮的,其实一个健康的十九岁漂亮男孩的身体无论如何都不会难看,而最重要的,是他对戏剧的专注和投入,使他的整个人都像闪烁着光芒。相对来说,让我失望的,反而是演出心理医生的另一位男主角,著名舞台剧演员李察.格瑞费斯(Richard
Griffiths)。
其实格瑞费斯的台词对白处理得圆润流畅,情感掌握收放自如,本来是个非常称职的心理医生,可惜他不注意身材,可能食用美国的高热量食品太多了,这个心理医生比我印象中的演员李察.格瑞费斯胖了整整一圈。看着他顶着个大肚腩,动作不要说潇洒,连起码的舞台调度走动都显得吃力。最夸张的是,当他坐在舞台中央,肚子挺在身前,从我的角度看过去,整个人的三份之二是个肚腩,尤其是跟勒德克里夫的身材相比,绝对叫我吃不消,也算是《马》的唯一遗憾吧!

体形相差太远的李察.格瑞费斯和丹尼尔.勒德克里夫

成熟了的哈利.波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