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御机制概念的发展

(2007-03-14 23:05:49)
 

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由弗洛伊德1894年提出,最初他指出心理防御或防御机制研究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奠基石。”[1]。从这个评价中可以发现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的重视。

精神分析所创立的各种学说里,有的曾经遭遇许多批评而修正或扩充(如有关人格发展的学说),也有些假设被推翻(如对死亡本能的学说)而不再被人承认与使用,但是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学说却是例外,一直都逐步地被系统化,而且也证实了在临床上对病情的动态性了解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说是被学者及临床医学专家认为是有深度地了解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工具[2]。鉴于防御机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之后的理论家们给予了它新的诠释。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创立开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drive theory)、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3]以及当代主体相关理论(intersubjectivity theory)。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对防御机制概念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防御机制概念进行理解,掌握防御机制概念的发展线索,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完全封闭于心理内部的操作(intrapsychic operation)

弗洛伊德最具争议的论点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驱力,尤其是性驱力的重要作用。为了应付强烈的生物性驱力(本我)的出现,个体发展了自我防御机制来阻止个体为之淹没[4]。可见,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将焦点集中于个体心理内部,特别注重管理和减少冲突:经验、需求、欲望是怎样导致冲突和适应社会规则的必要性。这个焦点导致人们对冲突是怎样产生和由于其他人的期望,怎样将愤怒、欲望等压抑或掩藏的兴趣[5]。因此,基于这样理论背景下的防御机制是涉及的只是封闭的心理内部的操作,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理论相对。

弗洛伊德对防御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在1894第一次提出防御机制的概念,但1905后他对防御机制失去了兴趣,1926年后又重新提起了兴趣[6]。在“自我与本我”一文中,他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元结构,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作为自我的一种功能[7]。

起初,弗洛伊德认为只存在压抑(repression)这样一种防御机制,于是压抑与防御机制同义。之后,又提出了投射(projection)、隔离(isolation)、退行(regression)、反向形成(reation formation)、抵消(undoing)、自我分裂(splitting of the ego)[8]。弗洛伊德始终没有系统地整合防御机制在概念上的表达。

2.双重媒介(double agent)

弗洛伊德曾说过“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自我心理学将性驱力(本我)与社会、非驱力动机(自我)结合起来。在弗洛伊德所有的追随者中,自我心理学最忠实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将重心放在自我结构,特别是自我防御机制[9]。

对防御机制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安娜. 弗洛伊德。在其经典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她系统地研究了防御,并把“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自我利用它们来调和本我和外部世界,抑制本能需求和威胁到自我整合的相关情绪,提升了自我防御功能的意识面[10]。她将精神分析的焦点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和幻想转移到把精神分析重新定义为恢复自我整合,自我拥有观察和操纵分析客体的能力。她描述了另外五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升华(sublimation)、移置(displacement)、幻想否认(fantasy denial)、攻击(aggression)、利他性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altistic)。安娜. 弗洛伊德通过提升自防御功能的意识面和以编年表的形式来组织防御,在防御机制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1]。

Brenner对防御机制功能性途径进行了研究。他强调一定的心理现象有多重功能,即:一种思想、行为、情感、或念头能作为防御,同时又能表现个体生活的其他东西。Schafer更进一步说明,当防御机制总是试图阻止不愉快的内容的表达,同时防御机制表达了这些内容,因此,他将它们称为“双重媒介”[12]。

因此,自我心理学将注意集中于防御的双重目的,特别是人们试图掩藏他们的欲望,同时又表达了它们。

3.心理内部的过程和人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十分关注关系的原始作用。弗洛伊德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过多的看重先天生物学的因素,而客体关系心理学看重关系的影响。在他们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客体关系理论家通常强调环境的影响多于先天生物因素的影响[13]。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过程的是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

将防御机制视为自我功能到试图在人际关系中理解防御的过程中,Winnicott是个转折性的人物。他将防御机制进行了区分:一方面抵抗冲动,另一方面,抵抗创伤性环境中的失败,这些失败导致大量的防御努力,如“虚假自我”的适应[14]。

随着客体关系理论的出现,精神分析家开始将防御理解为同时应对内部本能的压力和自我外部的压力,特别是来自重要的养育者的压力,开始思考防御机制作为人际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客体关系理论发展的后期,Sandler (1976)对防御过程的心理内部的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提供了理论和临床的桥梁。他提出了“角色反应(role reponsiveness)”的概念,这是对Klein投射性认同概念的扩充。投射性认同最初被定义为心理内部过程,很快被用来理解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人际间的防御过程。对投射性认同的理解涉及了对心理内部和人际间作用过程的理解。

对于客体关系理论家,防御既是心理内部的过程,同时又是人际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捍卫“衰弱”的自体(safeguard an enfeebled self)

自体心理学是由Kohut在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而来,他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他最初的自恋性障碍的的病人[15]。狭义的自体是指人格或心理的特殊结构、自我内的自体表象;广义的自体,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16]。

Kohut将防御结构定义为试图去捍卫衰弱的自体。他概述了防御怎样被组织以抵抗童年期的令人失望的自体客体(selfobfect)的共情失败。Kohut将自体客体定义为另一个人,这个人被经历为自体的一部分。自体心理学将驱力的表达,特别是攻击,视为主要是试图去治疗被围困的自体。而在经典的精神分析,攻击是基本的驱力。

与客体关系理论相比较,自体心理学相对减少本能过程和本能生物的重要性。

Kohut将防御作为捍卫“衰弱”的自体的观点对现代心理学将防御定义为保护个体自尊奠定了基础。现代发展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防御机制作为个体正常发展的部分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保护儿童免受过度焦虑,另一方面维护自尊[17]。

5.主体相互影响

主体相关理论(intersubjectivity theory)是当代精神分析的中心。主体相关理论持相当激进的观点,将经验的组织视为基本上是主体间的,根植于相互联系的背景中[18]。由于主体相关理论已经渗透到当代美国精神分析,因此防御的理论也发生了变化。防御机制不再被定义为人格功能的密封的、关闭的形式。相反,防御被定义为随时被即时的人际关系环境所影响和塑造。防御如同任何其他人格功能,被视为相互影响和相互调节的部分。当代理论家开始用防御指潜意识的心理内部的活动,而用阻抗指发生病人和治疗家之间的过程。人际关系导向的治疗家试图将防御理解为病人带入每个人际环境的持久的东西,但它在每个特定环境中有特别的表现形式,他们总是强调防御过程在治疗的双方中操作这个要点,而不是着重于防御怎样在病人内心操作的[19]。

6.结束语

大多数当代精神动力导向的治疗家结合了所谓的“一个人(one-person psychology)和两个人(two-person psychology)”的心理学。广义而言,“一个人的心理学”指自我心理学家强调的存在于心理内部的防御机制;“两个人的心理学”是指主体间的和人际关系间的机制[20]。大多治疗家通过理解心理内部的防御机制和人际间因素的辩证张力而使两种心理学结合起来。例如,通过自我心理学,治疗家可以看到个体防御的持久的方面(特质因素);通过人际关系的方法治疗家可以看到人际关系双方的独特的刺激方面(状态因素)。

 

参考文献:

1.Steven H. Cooper. Changing Notions of Defense With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66(6):947-962 

2.曾文星. 分析的学理与治疗的过程.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73

3.胡佩诚等译.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9

4.3

5.1

6.Geroge E. Vaillant.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66(6):1147

7.尤红. 防御方式问卷(DSQ)的初步修订.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库. 2005:1

8.1

9.Brent Dean Robbins. Abrief History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and Related Theories of Huaman Existence. www.psychandbe.htm 2005: 4

10.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11.舒幼娥. 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库. 2004: 4

12.1

13.贾晓明 苏晓波译.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2

14.1

15.13

16.13

17.Phebe Cramer, Melissa A. Brilliant. Defense Use and Understanding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1, 69(2)

18.Brain Rasmussen. An intersubjective perspective on Vicarious Trauma and Its Impact on Clinical Proces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005, 19(1)

19.1

20.Nicola Diamond. Toward an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Bodily Experience. Psychodynamic Counselling 2001,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