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边塞重镇__天龙屯堡
禾 青/文诗并摄
《博客中国》正在进行“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本人已入围,希望关心、关注我的朋友投上一票,予以支持,最多可投10票。谢了!投票地址:http://top100.blogchina.com/list.action?type=4 点击可进入。
《丝绸之路》2012年5月第11期


来贵州之前,听说贵州的天龙屯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房屋街衢、服饰穿戴、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明朝朱元璋时的老样子,就像明朝保留在今天的一块“飞地”,值得一看。
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即使是比赛的深山老林也不一定能原始古朴到当时的样子,我深觉不可思议。
所以,到贵阳的第二天,我便乘汽车前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神秘古堡。
天龙古堡位于贵州省安顺平坝县境内的天台山麓,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要冲,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形势极为险要。至今还没有通高速公路,车子需要走一段县乡级公路,名为公路,实际上只是只是把崎岖山路平了平,铺了层石子。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实地感受到了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既不是了无遮挡、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也不是层峦叠嶂、群峰遮目的山区,而是“地无三尺平”的丘陵。不太高的像坟头或者说像馒头一样被称作丘陵的小山包一个接一个,比邻相连,迤俪不断。有的绿荫覆盖,有的则裸露着墨一样黑的石头。
看着这发黑的石头,我想到了贵州省的简称:“黔”。黔正是黑色的意思,用作贵州的简称太确切不过了。丘陵的分布没有规律,星罗棋布,杂乱错落,宛若落在地上的黑色星辰。丘陵与丘陵之间的谷地,是相对平坦的坝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为长条,有的呈弧形,有的委蛇曲折,有的则成片状……
贵州是生产油菜的大省,所以,丘陵间种的都是油菜。汽车穿行在油菜化之间,仿佛行驶在黄色的海洋里。阵阵花香飘进车窗,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在花间吮吸花粉的蝴蝶被花香陶醉了,居然撞在车窗玻璃上,发出噗噗的闷响。我很激动,当即吟诗一首:
万千丘陵迤逦连
状似馒头绿色染
平坝菜花黄满地
幽幽香气绕车前

进入天龙屯堡,宛若穿越时空进入另一个历史空间。导游和在景点见到的男女男女人,穿的都是明朝初年的服装,他们称为“凤阳汉装”。
我留意看了看,男人的服装是对襟中式上衣,缅腰裤子。女人的服饰则是斜襟低领宽袖,上衣衣摆长至膝盖下,领口、袖口、大襟都镶着鲜艳的花边,腰系花腰带,穗子下垂,飘垂到膝盖弯曲处。未婚少女不称“闺女”,也不称“姑娘”,而称“小娘娘”。我仔细听了听发音,“娘娘”的发音介乎于“娘”和“秧”之间。已结婚的妇女也不称“媳妇”、“婆姨”,而称“大娘娘”。
辨别已婚和未婚女子,主要看衣服和发式。
未婚的“小娘娘”留孩发,或是束一根大辫子,额头留刘海,俗称头发帘儿。与汉族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少女打扮差不多。“小娘娘”的衣服和所佩戴饰物,图案多为花草云纹,颜色都比较鲜艳。已婚的“大娘娘”要盘头束缵,缵上罩发罩,插簪子。最为特别的是,出嫁时不但要绞脸,而且要把“小娘娘”时额头留的刘海连根拔掉,露出白白的头发茬,象征夫妻白头偕老。还要戴耳坠儿、手镯,束彩色腰带,穿风头绣花船形鞋。有一顺口溜说已婚女子的打扮穿戴是:“头上一罩罩(发罩),耳上两摇摇(耳环),腰间一飘飘(彩色腰带),脚上两翘翘(船形风头花鞋)”
小囡仍呼小娘娘,宽袖船鞋明时装。
小娘出嫁成大娘,额上刘海全拔光。
小娘出嫁成大娘,衣饰穿戴全变样。
一罩二摇三飘飘,脚下蹬着两翘翘。
说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先原是江、浙、淮一带的汉人军户募集来到这里屯田戍边的军户,600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被朝廷派遣来到天龙屯堡屯田戍边,留在了这里。这一说法应该是不错的。据有关记载,朱元璋最后消灭了元朝梁王以后,为了防备元朝残余势力反扑,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和统治,能随时调兵应对边境的突发事件,特地从江浙淮一带募集了一批军伍,让他们携带家眷来这里安家落户,屯田戍边。当时,这里是很荒凉偏僻和落后的,天龙屯堡的先人们带来了江南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文化。他们远离朝廷和内地,与当地土著一时很难融合在一起,孤独无依,所以,他们格外团结,严格恪守内地汉人的风俗习惯。加之是军队建制,有相对严格的纪律。所以,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化,仍保留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屯戍古堡名天龙,风云沧桑六百秋。
今日仍说朱洪武,恩怨早泯风俗留。

所以,天龙屯堡的文化遗迹,有着典型的屯垦戍边文化的特质。
一是这里的寺庙与其它地方不同。众所周知,佛、道、儒尤其是佛、道两家,信奉的神不同,宗教主张不同,长期以来争长论断。而在天龙屯堡,水火不容的佛、道、儒三教主神却同处在一座三教寺中,不争不斗,和谐相处,共同享受着旺盛的香火。
天龙屯堡在天台山麓,天台山是座宗教名山,山势雄伟,奇峰突兀,林木丰茂,进山第一座山门的匾额上,同时雕刻着佛、道、儒三教的主神,打坐的佛祖、渡海的八仙和正襟危坐的圣人。据说天台山庙宇的神仙很灵验,因而许愿的人很多,上千年的银杏树上挂满人们许愿的红布条,石缝里插遍许愿棍儿。据说许愿棍儿撑在石缝中,有腰疼病的会痊愈,没有腰疼病的也不会再得。

这一独特的宗教现象,恰好反映了屯戍文化的特点。因为,屯垦戍边的军户信仰各异,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道教,有的则崇拜儒家鼻祖孔圣人。而所在的屯戍地点又比较偏僻,物质和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不可能修建那么多的庙宇,只好将三教合而为一,让三位不同的神仙住在一处,由水火不容变为和平相处,以满足不同信仰的需要。
佛道儒家不同流,我长你短争不休。
惟独天台情景异,三教和谐乐悠悠。
另一个屯戍文化的现象,就是全国只有天龙屯堡独有、而别处没有的、最原始的戏剧表演形式——地戏。顾名思义,“地戏”演出没有舞台,撂地摊演出,演出时演员戴面具。可以看出,这种“地戏”是从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傩戏移植发展而来的。傩戏起源于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从民间敬神驱鬼的祭祀仪式发展演变而来,类似于中原汉人地区的“跳大神”,只是傩戏戴面具,“跳大神”不戴面具。
内地军人迁到此地以后,生活枯燥单调,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将傩戏移植来进行演出是完全可能的。从傩戏移植过来以后,演出对象由老百姓变成了军人及其家属,作用由祭祀鬼神变成激励斗志和庆祝胜利,因此,“地戏”在演出内容和形式都对傩戏进行了改造,有了新的发展。

从演出内容看,不再是祭祀鬼神,而改为演出以历史的战斗故事为主,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等等。动作由单纯的“闹傩”,发展到唱念、做、打、舞。为了鼓舞斗志,动作更为粗犷有力,唱腔更加高亢,响遏云天。军人和家属的人数很多,观众看戏时分散在平坝四周的山坡上往下观看,戴“闹傩”那样的面具,只能看到演员的头顶和前额。为了能让广州看到演员的脸,地戏对面具做了改变,演员将面具斜戴在前额上,这样,观众在山坡上往下看,就可以看到整个面目了。

傩戏本为祭鬼神,地戏移来劳戍军。
面具戴在额头上,面对英武戍边人。
六百多年来,地戏在天龙屯堡代代相传,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原汁原味。今天,天龙屯堡开发为旅游景点,特地培养了一批二十多岁的年轻艺人,个头、形象、声音、身段都很好,生龙活虎,为古老的“地戏”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不过,“地戏”演出对象已经是各地的旅游者了。
我在天龙屯堡亲眼观看了地戏演出的《三国演义》故事《三英战吕布》。原生态的演出形式、独特的面具、粗犷有力的动作、和高亢的唱腔,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地戏翻演古时腔,万马千军声威壮。
英武潇洒敌丧胆,看得游人心潮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