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前墅村里,居住着许多半耕半工的制陶人家。就在前墅村西一处平缓的山坡上,有一座酷似巨龙的建筑,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卧龙,而这里就是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
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形式烧制的唯一一座龙窑。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8/middle/4c4730f5n747bc2150d37&690
窑工告诉我们,前墅龙窑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龙窑,现在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http://s6/middle/4c4730f5n8cd5ae509385&690
国内目前仅存三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古龙窑,一处是福建莆田仙游的“陶客古龙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便是江苏宜兴的“前墅古龙窑”了。
http://s5/middle/4c4730f5n8cd595a425e4&690
在中国古代,最原始的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挖掘洞穴,在里面焙烧如“缶”等瓦器和陶器。从汉字“窑”上,我们不难发现,“窑”字上部分代表洞穴,而下半部分则是所烧制的盛酒器——缶,这也是“窑”字构成的由来。
http://s8/middle/4c4730f5n8cd597276697&690
龙窑头北尾南,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各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五个。
http://s8/middle/4c4730f5n8cd597057b97&690
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龙窑通长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
http://s4/middle/4c4730f5n8cd598ec72d3&690
窑工师傅讲:烧窑用的燃料只有松枝或者竹枝,这样才能保证陶器的品质和个性。
http://s3/middle/4c4730f5n8cd599cf4232&690
“老师傅啊,你朵一个月要烧几回窑啦?”“哦哟,嗝窑也不是随意可以烧个啊,只有当气候适宜、燃料充足,还要陶坯满负荷的情况下才可以烧为。”
http://s3/middle/4c4730f5n8cd59b237182&690
烧窑师傅在当地的地位还是蛮高咯,一窑的货,好坏就靠他们几个啦。
http://s8/middle/4c4730f5n8cd5a1db8017&690
窑火映红了窑工的脸颊,我问窑工师傅烫不?他说,哪里烫,只要烧出来的货色灵老,烫也无事。真是:窑火熊熊燃,工艺代代传。
http://s6/middle/4c4730f5n8cd5a3992ca5&690
http://s2/middle/4c4730f5n8cd5a3f5a2f1&690
忙了大半天,窑工师傅也吃力老咧。龙背上,梁架下,倒也阴凉;弄根烟,吃口茶,好好息个六。
http://s7/middle/4c4730f5n8cd5a6ceb4c6&690
龙窑门口,这块碑一树,就上档升级了。
http://s6/middle/4c4730f5n8cd5a845c405&690
很有特色的墙体。早些时候,附近的村民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搭建墙体或者房屋,倒是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了,好像上次在蜀山古南街,还看到一处的。
http://s2/middle/4c4730f5n8cd5a9cdab21&690
前墅龙窑的前置介绍牌。回来后上网查询,居然发现龙窑有一个专业的网站,还有一个龙窑管理委员会,很是高兴,这样的话,这条龙的寿命就会更长咧。
http://s2/middle/4c4730f5n747bc45ccc81&690
龙窑边的缸缸罐罐,居然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前墅龙窑的陶制模型。
http://s7/middle/4c4730f5n8cd5afae0906&690
一把窑工师傅的牛盖洋桶壶,正好搁在鳞眼洞旁,我使劲对着它来了几张。成品出窑了,鳞眼洞成样品柜了。“老师傅,嗝把壶卖不啦?”“多少钿,我买下来?”旁边一个女佬对着烧窑工在叫,窑工师傅对她瞅了两眼“不卖”。我悄悄走近,仔细一看,色刮镗亮,包浆一流,真老灵老,最起码用着五年以上了,肯定用着有感情了为,难怪他不卖。
http://s6/middle/4c4730f5n8cd5b07b1935&690
前墅龙窑目前仍然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龙窑的结构特征和陶瓷器的烧制方法,是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很有科研价值。
http://s3/middle/4c4730f5n8cd5b24d6912&690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宝档案》《紫玉金砂》都在这里拍摄的;前阵子,宜兴文联主席徐风的作品《壶王》也在这里开拍了。
http://s8/middle/4c4730f5n8cd5b397dc57&690
龙窑的西边,新设置了“火神庙”,每月的初一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求神拜佛。特别是龙窑“点火”和“开窑”两个仪式,也是必定会在这里进行(看到了查元康书写的对联好熟悉咯)。
http://s3/middle/4c4730f5n8cd5b36305e2&690
庙里的简易摆设。火神像,两边的纸糊的十件衣服,是否象征着十位将神护驾呢?四周还有很多陶器以及陶坯,眼前的这个大球,说是放大了的古代乐器--埙。
http://s5/middle/4c4730f5n8cd5b7ac26e4&690
就在龙窑隔壁的陶屋里,碰到了这位周先生,他自称是高级工艺师李守才的徒弟,还正儿八经的跟我们介绍了手堆花的指法,他制作的是均陶工艺花瓶,这种花瓶堆花完工上釉水,烧制完成后就可以卖个七八千的。之前,就是他领着我们看了一圈火神庙的场景,就此谢了。
http://s7/middle/4c4730f5n8cd5b875a206&690
有龙窑的地方必定有河,前墅龙窑最为典型,窑前就是一条直通太湖的河。原来这条河比较宽,可以行比较大的船,用来运输烧好的缸罐等陶器。后来路修好了,汽车普及了,货物运输就不用船了,于是河流被截留被填充,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河还是通太湖的,河里依旧有鱼虾,住在附近的居民很幸福,饭前从厨房窗子里探出鱼竿,一盘鱼菜或汤就解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