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坏传第一集槽点·有图后行版

标签:
杂谈 |
《真坏传》第一集槽点
史实部分
其实我本来是想吐槽这一部分的,不过我后来一想,虽然清世宗、年羹尧、隆科多森马的都是历史真实的人物,虽然《真坏传》一直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要是对着年谱和人物资料去尅吃一个架空小说的时间轴或者人物轴的错谬的话我就是是个轴人……所以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这里就不吐槽了,要是吐槽就会很长……了……=口=
服饰部分
据说服饰部分是某导演1晓龙和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引以为傲的第二道堡垒(据说第一道堡垒是狗血礼俗),但是我觉得《真坏传》唯一在服饰上做的能称之为好的就是终于用到了钿子这个东西(当然也在这个剧里被用俗了有木有)……而其他清宫戏里的服饰错误,基本上《真坏传》也都继承下来了……我们一条一条来说。
第一条,旗头和氅衣
似乎由于最早的清宫戏都是晚清清宫戏,而且晚清去古未远,所以现在的清宫戏里的女装,无论是清初还是清中叶,都是基本继承晚清的“两把头+氅衣”的便服组合。两把头即民间俗称的“旗头”,这个东西在雍正朝是否已经存在还是个问题,就更不要提到大小、款式是否符合约定俗称的要求了。氅衣也是一样,雍乾时期氅衣应该已经进入旗人社会,但是是否人人都穿着还是个问题,何况《真坏传》的情景设定的是雍正刚刚即位的时期,在雍正初期,对于很多普通旗人来说,汉语刚刚成为他们的生活语言,汉俗还是一种需要慢慢接触、深化的东西,氅衣的时代应该还是要靠后一些的。
就算我们无视了时间轴上旗头出现的时间,单单无视这一点来讨论旗头,实际上问题也有很多。旗头本身不是制度上的问题,所以他的头正应该如何戴,穗子应该如何搭配,都是民间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根据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家境不同,也有很多区别。如穗子这个东西,民国时期的老旗人口述历史里经常会说穗子主要是红色,由浅(粉深)到深(大红)代表着婚龄,而戴一支穗子或者戴两支穗子,据说都有讲究,而且说法不一。但是同样的穗子,到了光绪时期的两把头上,几乎就见不到,而用珠玉代替,也没有那么多颜色、方位的讲究。
同样,头正的问题也是这样的。光绪时期的头正还比较小巧,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旗头本身体积不大,而到了宣统年间,旗头就开始变得极大,这才有了大牡丹似的头正。需要说明的是,以京旗的传统来说,头正的颜色一般要“正”,多为大红或者金色。至于《真坏传》里华妃那个似钿花又是粮码头模样的蓝汪汪儿的孔雀或者凤凰,无论在清末或是民国,估计都会被视为奇葩的吧……
至于钿子,这倒是比较符合清中期的习惯,但是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佩戴过于繁杂的钿子,如《真坏传》中皇太后的钿子,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头饰就显然过分了一些。我们可以看一看康熙中后期后妃日常的头饰,都是比较素雅的。
(图:孝昭仁皇后常服像,头上所戴有争议,有说为钿子,有说为包头。无论如何,可见朴素之一斑。)
第二条,男装万年不变的两个错用
朝服和吉服的区别,我们以前说过很多次了,大体来说,朝服冠高耸,有数层,吉服冠只有一个顶珠。朝服袍要佩戴披领(类似披肩),吉服袍没有。其他方面如大襟、开裾等等区别,我们微博科普过很多次了,在这里不赘述。
男性的朝服和吉服,是完全不同的两朝衣服,他们之间使用的场合不同,更不可以混搭。从清宫戏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混搭之风就开始流行,而号称服饰考究的《真坏传》则赤果果的继承了这个万古流芳的奇葩。
(图:清代吉服像,注意圆圆的顶珠和无披领。另,此图为额驸,故使用四开裾。一般官员使用前后二开裾。)
(图:真坏传中的吉服冠+朝服披领+皇族四开锯组合……囧……)
另外一个万年不变的错用,就是对于开裾的滥用。清代对于男性袍裾的开裾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前后左右四开锯的袍子,被视为皇族的象征。当年《雍正王朝》便将李德全的袍子做成四开锯,于是李德全就成了“皇族太监”……这个情况到了《真坏传》反而变本加厉,宫中无论太监还是官员,一律四开锯,看来清代皇族人口真心多……
第三条,皇帝常服(或行服)的失败
清宫戏在皇帝服饰上给大众带来的最大错谬就是让大家认为皇帝随时随地都穿着黄不拉几的衣服满世界溜达,以至于很多人觉得皇帝压根儿就不会穿其他颜色的衣服。《真坏传》可说是很好的继承了清宫戏的这一“优良传统”。第一集中,皇帝只让我们看到了两套衣服,一套光辉靓丽的朝服,一套不知道是什么黄的黄色瓜皮帽+袍子。作为常服来讲,皇帝几乎是没有黄色的形制的,大量档案、画像均能体现皇帝在穿着常服时多以素雅为主。这点来讲,《雍正王朝》远比《真坏传》靠谱(当然只是靠谱一点点)……而更重要的是,在《真坏传》中皇帝的这身常服,右腿处明显有缺襟。所谓缺襟袍,清代称之为“行服袍”、“得胜袍”,一般是出门骑马的时候才会穿着的服装,右腿处的缺襟就是为了骑马的便利。虽然世宗雍正帝以宅男著称,但是我估计他还没有宅到批个公文穿缺襟袍的地步。
(图:真坏传中皇帝日常服饰。x黄(抱歉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啥黄)瓜皮帽+缺襟公文装……)
第四条,阅甲与侍卫
似乎是出于美观的原因(?),我们在第一集中处处可以看到穿着漂亮拉风的八旗甲胄的各种宫廷侍卫or兵丁。从皇帝开大会,到后宫选秀女,这些穿着漂亮拉风的八旗甲胄的侍卫or兵丁一直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思密达~(喂)问题在于,清代宫廷里的侍卫也好,兵丁也罢,一般都不穿这一身…… 这种样式的甲胄,有阅甲、有棉甲,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大会出现在日常的宫廷之中。我们可以从清宫的一些仪式画卷上看一下侍卫们在重大场合穿什么……除了征伐或者出行外,这种棉甲也好,阅甲也好,利用率都不怎么高……
第五条,太监与花翎
第一集22:28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某太监脑后那飘逸的花翎……虽然康雍时期服饰制度大多没有正式严格的确立,虽然广大太监同志们牺牲了很多而且工作很不容易,虽然虽然虽然……但是你在雍正时期没事儿让这么一个年轻太监就戴花翎了,让晚清的李莲英和安德海如何自处啊!如何自处啊!!人家业界第一的名号啊!!!就这么被100年前的人抹杀了啊!!!!
(图:22:28分截图……单眼花翎有木有……业界前辈有木有……舍小取大有木有……咦……)
第六条,选秀的衣着
似乎在《真坏传》里面,广大旗人妇女们都抱着小鸡变凤凰的心态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区选秀思密达……不过事实上,乾隆年间就一直要求旗人女子选秀的穿着要穿着素雅。所以森马苏绣啊~森马山芍药= =?森马森马大红大绿粉不拉几灰不拉几的……都浮云了……
第七条,森马叫细节
话说,清代要求旗人女性“一耳三钳”,这是常识……看《真坏传》中的……嘛…… 不过本着人道主义出发,可能很多演员由于个人原因没有这么多耳洞,所以用了单的,也好,现代社会嘛。不过问题是啊,清宫的正式耳饰分明是东珠制作的层塔型,小巧又华贵,怎么到了《真坏传》里就成了又傻又蠢的大金坨子了……无法吐槽……
(图:真坏传中皇太后耳饰细节……同样是皇帝他妈……差别肿么就那么大捏……)
礼俗部分
终于到了某导演1晓龙和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引以为傲的最后一道堡垒了,就是奇葩的礼俗部分……这部分似乎被吹得跟神一样,听说很多年轻人都以这部戏为教科书来学习清代礼俗……我只能表示大家还年轻……
有些臭大街的事儿我就不多说了,如所有宫女和后妃人手一个红色或者粉色的手绢儿……如果让她们倚着门框摔着大红色大粉色的手绢喊“大爷再来啊~”倒是挺符合清代某些场所的情况的……我是真心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清代女性人手一个手绢儿还要甩来甩去的呢……
朝会的礼俗,这个貌似是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先生最喜欢推销的A话题,就是传说中的鸣鞭……鸣鞭这个东西确实有,但是《真坏传》肯定是用错了无疑……首先他第一集一上来的场合让人莫名其妙,是登基大典?是大朝?是常朝?还是森马?册封仪式?如果是登基大典,为啥诏书只有册封……如果是个普通册封,为啥用到鸣鞭?鸣鞭这个礼节,是宫中的大礼,是重大朝贺才会使用的。特别要说明的是,能用到鸣鞭的朝贺等级,一般都需要三跪九叩,可是《真坏传》里来了个一跪三叩……于是思密达囧了有木有……这跟朝服冠+吉服袍是一个样儿的杂交品种,真心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自吹自擂的……
至于行礼的礼俗,这个就是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先生最喜欢推销的B话题,据说他在各种场合说自己剧中的礼俗多么多么正确……好吧……说说蹲礼好了……蹲礼这东西,是旗人女性的常礼,民人也有用这种礼的情况,因为这种礼本身和民人的道万福就很相似。问题在于,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先生在一些采访中说:“蹲礼这东西,按地位的高低,地位越低蹲的越低。”……妹的啊……所以第一集里华妃见了皇帝就要深蹲不起啊……我估计华妃的演员自己心里都在想“娘亲嘞,做古代人真累耶……”事实上啊,蹲礼这个东西作为常礼,的确有深浅之分,不过恰恰与某森马教授森马指导的2晓龙先生的理论相反,普通旗人的蹲礼,一般很浅,浅蹲一两次,速度很快,而且动作幅度不大。晚清时期有录像的,我微薄转过,可以自行搜索。而世家之间的蹲礼则比较深,动作缓慢,蹲的程度也略高,但是像华妃那样都成一个坨儿了……抱歉……那不叫蹲礼,叫蹲起……启孮在记述是世家礼俗的时候,说世家蹲礼极为美观,大气、典雅。但是我看到某个蹲起的动作,脑袋里面只能飘过“采蘑菇D小姑娘”这句歌词……
基本常识部分
第一条,后宫财政是森马
《真坏传》的设计理念,貌似是后宫管理家政的感觉……森马华妃掌握财政大权,钱粮啊,用度啊,森马的……这时候就感觉,内务府真心轻松啊……想想内务府那么多部门,在《真坏传》里都让娘娘一个人搞定了,不错。还剩了内务府大臣的俸禄钱……有人说,“王府不是都是大奶奶管家嘛?”这个还真不好说。清代王府里面,有很多都是大奶奶管家,但是也有相当的王府是由专门的管事儿的来处理的。何况,王府和宫廷本身就不同,我们在旗俗课上具体的讲过,宫廷是宫廷,府邸是府邸。
(图:原来后宫需要你一个主位来支持银子……果然绿豆汤神马的都要节省……)
第二条,家生奴才
这里要表扬一下《真坏传》,他们知道“家生奴才”这个词……已经不易了……问题是,宫廷之中是否允许有家生奴才,还是个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是直接娶进紫禁城的后宫,那么是不允许她本家的户下人入宫服侍的。当然,《真坏传》选择的是一个由藩邸承继大统的皇帝,清初资料并不详细,所以要说华妃真的有家生奴才带进宫,也是有可能的~(不过真心觉得是他们赶巧了……)
第三条,满军旗是森马
八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又称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亦称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而《真坏传》中来了个“满军旗”,真真让搞清史的人大跌眼镜……按照他的这个理论,似乎两白旗可以称之为白军旗……红旗可以称之为红军旗(咦~?)那黄旗呢……?皇军旗=口=?!人生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唱ing)
第四条,选秀女的程序是森马
这个我写过专文讲清代选秀的问题……所以就不仔细来说这个事儿了……
其一,八旗选秀的顺序最开始是一天选两个旗,例如第一天选镶黄、正黄二旗,那么排序便为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正黄旗满洲等等,嘉庆年间之后要求二品以上官员的女儿在同一天选,其他的依然按照旗份一天一天来。根据《真坏传》第一集里面某两个正四品佐领和少卿的品级来看,他们难道是传说中的“同旗”?那就不是很清楚了……
其二,在挑选的前一天,挑选之旗的旗员便安排车辆,并且进行排列。半夜的时候秀女们纷纷从地安门进入,领到神武门东栅栏。神武门开后,秀女依次下车,车辆便出东华门,从东边兜一圈然后再排到神武门前。而秀女们则由太监带入宫内。《真坏传》中的迟到、中午下车、森马姑姑出来接应……估计都是“艺术发挥”……=口=……
其三,根据光绪朝的老官员和老太监的口述,秀女见帝后皆是“立而不跪”,也很少有对话的机会。所以《真坏传》中森马各种辞藻,各种行礼,各种心计,一般都是浮云……
其四,一个秀女被“撂牌子”了,即表示其有了自由婚嫁的权力,可以返回家中听父母和媒人的安排。有的时候被撂牌子之后,帝后还会给予一些小物品作为赏赐,不过是否有赏赐,以及赏赐的多少跟家世有关,常见的赏赐有绸缎或者饰物等等。《真坏传》里赏赐“大红花”的说法比较奇怪,本人没见过出处,从有限的资料来看,相当一部分秀女是得不到赏赐的,得到赏赐也是绸缎、物什之类的,这个“大红花”是肿么来的呢……?难道是“喜儿”那个“买花儿戴”么……“阿玛~额莫~皇上主子赏了我大红花呦~~~”(脑补ing……)
第五条,包衣佐领很强咩
《真坏传》第一集中,某很牛x的小姐跟甄嬛一次参加选秀,号称“包衣佐领家的大小姐”……我勒个去鸟……清制,内府包衣(上三旗包衣)参加宫女选秀,外八旗(八旗正身)参加后宫选秀。于是乎,这位“包衣佐领家的大小姐”是如何打入后宫选秀的考试的=口=。何况包衣佐领一个正四品的小官,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牛气……而且甄嬛啊甄嬛,你爹是大理寺少卿,好歹也是个正四品的官职啊……何况还是部院的二把手,怎么比不上一个八旗内的职官呢……还有森马“我们汉军旗”啊……汉军旗里面哪里有包衣啊亲……包衣内的汉姓人都作为包衣旗鼓佐领或者包衣管领下人放在满洲旗份里了好伐!所以满洲氏族通谱里把他们算作“满洲旗分内包衣汉姓人”好伐!!常识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