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近日播发了一条新闻《北京奥运:中国观众的掌声能否为外国选手响起?》。报道说,在“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有这样一个现象:中国观众在给本国选手加油鼓劲的同时,似乎对外国选手有些“吝啬”自己的掌声,尽管现场的主持人全力引导,但给外国选手的掌声和加油声还是寥寥无几。特别是在沙滩排球赛时,甚至还出现了中国观众嘘外国选手的尴尬场面。这不禁让我们担心:中国观众的奥林匹克精神到位了吗?我们有东道主的豁达胸怀吗?
要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要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体育竞技状态,更是要展示我们的整体风貌。虽然说我们是主场,我们的运动员自然应该享受“家”的待遇,可是既然我们做了东道主,就应该尽地主之仪,对客人献上我们豁达热情的掌声,这也是我们“礼仪之邦”应有的风度吧。
我们并不赞成把赛场比拟成战场。运动员比赛,是竞技、是交流、是切磋,并不是什么正义非正义的战争,双方运动员只是对手而非敌人,这是基本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信大多观众也都知道。当然,为己方队员鼓劲加油,是必需的,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等于将掌声喝彩声建立在冷落对手、贬低对手、干扰对手的基础上。这不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胸怀和素质。上届的雅典奥运会结束后,就有一些西方媒体批评希腊观众,说他们只对本国运动员感兴趣,而冷落了外国运动员和无本国运动员参赛的项目。
我们要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要办“人文奥运”,要建设和谐社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这种“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赛场上就包括了观众和所有运动员之间的和谐。这时的观众,不光是自己在看比赛,其实全世界也都在看着他们——他们也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