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决斗普希金契约精神莫泊桑 |
分类: 文学 |
官,每日苦练枪法——他在为一场未完成的决斗做准备。多年前,他被一个贵族青年打了一耳光。他当场提出决斗,那年轻人随手一枪,仅打穿他的帽子。轮到军官举枪时,年轻人手捧一帽子樱桃,边吃边吐核,潇洒随意,满不在乎。军官受了刺激,决定“寄”下这一枪,择机再射。
一命呜呼的是他的对手。英国历史上先后有四位首相卷入决斗。此外,意大利诗人卡瓦洛蒂决斗“上瘾”,一生决斗三十多次,可谓“生命不息,决斗不止”。
漫长而血腥的决斗史,不能不在某些民族的人文性格上留下痕迹,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负面的不言而喻,正面的则至少有三点:首先,围绕决斗所形成的舆论氛围,让男子养成个体尊严高于一切(乃至生命)的信念——这也
成为提升整个民族尊严的基础。其次,这又是对男子勇气及当担意识的锻造:即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当胸膛面对剑锋或枪口时,你只能靠自己。家族的势力、官府的威权、侠客的援手、策士的计谋、爪牙的帮衬,此刻全都派不上用场。再次,这种矛盾解决方式又是公平有序的,无论当事者如何激愤,决斗也须有条不紊、依规而行。这又体现了对契约精神的尊重,成为法制社会建立健全的意识基石。
不由得又想起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一场决斗》。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作为战胜国,依然驻军法国。在一节火车车厢中,上来个傲慢的普鲁士军官,他无礼支使一名法国乘客下车替他买烟。对方躲进另一节车厢,军官又追踪而至,要揪他的胡子当烟草。法国人忍无可忍,痛殴军官,恼羞成怒的军官主动提出决斗。
趁着火车靠站的空当,两人下了车,由两位英国乘客做公证人,量好二十步的距离。法国人听到号令,举枪就射,只见那军官摇晃着身子倒下去。一声欢呼,三人重返车厢,继续他们的旅程。
我读这篇小说,至今疑团未解:当时的法国到处是普鲁士军人,他们怎能容忍本国军官被战败国平民杀死而无动于衷?当然,或许决斗另有原则,超越一切国族界限;参与者愿打愿挨,后果自负,他人无缘置喙。——这恰好应了“好汉做事好汉当”那句中国老话。
很难想象,这种野蛮而血腥的习俗,开始时竟得到司法的支持。不过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解决社会矛盾有了公正而有效的途径,决斗之风也便在近代欧美渐渐止息,直至绝迹。
(本博客文章均为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