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侯会
侯会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66积分
  • 博客访问:15,756
  • 关注人气:11,161
  • 获赠金笔:582
  • 赠出金笔:69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图片博主私密博文现有金笔16支
正文 字体大小:

血腥决斗中的“正能量”

(2017-06-28 08:24:41)
标签:

决斗

普希金

契约精神

莫泊桑

分类: 文学

      俄国大文豪普希金有一则短篇小说《射击》,写一位蛰居小城的退伍军血腥决斗中的“正能量”官,每日苦练枪法——他在为一场未完成的决斗做准备。多年前,他被一个贵族青年打了一耳光。他当场提出决斗,那年轻人随手一枪,仅打穿他的帽子。轮到军官举枪时,年轻人手捧一帽子樱桃,边吃边吐核,潇洒随意,满不在乎。军官受了刺激,决定“寄”下这一枪,择机再射。

    若干年后,正当年轻人沉浸在蜜月幸福中时,军官却不期而至。他大度地让年轻人再打一枪,结果子弹依然偏出,射在墙壁的画上。轮到军官举枪时,年轻人张惶绝望、声嘶力竭,再也没有昔日的从容。军官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于是饶过了对方。不过他临走时随手一枪,子弹不偏不斜,刚好从画上的弹孔穿过!

    普希金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描绘决斗场面。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便因在决斗中失手杀死好友而抱憾终生。而普希金自己也死于决斗。死在决斗中的欧美名人还有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也因决斗而闻名,不过血腥决斗中的“正能量”
一命呜呼的是他的对手。英国历史上先后有四位首相卷入决斗。此外,意大利诗人卡瓦洛蒂决斗“上瘾”,一生决斗三十多次,可谓“生命不息,决斗不止”。

    从骑士时代到十九世纪,决斗成了欧洲贵族及“体面人”的家常便饭。政见分歧、情爱纠葛、言语不合、相待失礼,都可能引发决斗。一个男子被人当众冒犯,对方又拒绝道歉,决斗便成了唯一的选择。两人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由证人见证,以双方认同的方式(击剑或射击)一决雌雄。谁若退缩,便被视为胆小鬼,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有人做过统计,从文艺复兴至“一战”结束,有数以十万计的欧洲人在决斗中丧生,这真是个可怕的数字!

漫长而血腥的决斗史,不能不在某些民族的人文性格上留下痕迹,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负面的不言而喻,正面的则至少有三点:首先,围绕决斗所形成的舆论氛围,让男子养成个体尊严高于一切(乃至生命)的信念——这也血腥决斗中的“正能量”
成为提升整个民族尊严的基础。其次,这又是对男子勇气及当担意识的锻造:即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当胸膛面对剑锋或枪口时,你只能靠自己。家族的势力、官府的威权、侠客的援手、策士的计谋、爪牙的帮衬,此刻全都派不上用场。再次,这种矛盾解决方式又是公平有序的,无论当事者如何激愤,决斗也须有条不紊、依规而行。这又体现了对契约精神的尊重,成为法制社会建立健全的意识基石。

不由得又想起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一场决斗》。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作为战胜国,依然驻军法国。在一节火车车厢中,上来个傲慢的普鲁士军官,他无礼支使一名法国乘客下车替他买烟。对方躲进另一节车厢,军官又追踪而至,要揪他的胡子当烟草。法国人忍无可忍,痛殴军官,恼羞成怒的军官主动提出决斗。

血腥决斗中的“正能量”趁着火车靠站的空当,两人下了车,由两位英国乘客做公证人,量好二十步的距离。法国人听到号令,举枪就射,只见那军官摇晃着身子倒下去。一声欢呼,三人重返车厢,继续他们的旅程。

我读这篇小说,至今疑团未解:当时的法国到处是普鲁士军人,他们怎能容忍本国军官被战败国平民杀死而无动于衷?当然,或许决斗另有原则,超越一切国族界限;参与者愿打愿挨,后果自负,他人无缘置喙。——这恰好应了“好汉做事好汉当”那句中国老话。

很难想象,这种野蛮而血腥的习俗,开始时竟得到司法的支持。不过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解决社会矛盾有了公正而有效的途径,决斗之风也便在近代欧美渐渐止息,直至绝迹。

 

(本博客文章均为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

阅读(5344) 收藏(2)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