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压力差房产塌楼上海高层塌楼上海高层住宅塌楼事件王维建筑质量 |
分类: 天下 |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6月27日“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倾倒原因。
“压力差”旋即成为网络热语。网友纷纷奔走相告,专家的这一发现解决了拆除高大建筑物的难题和成本,今后只要在其一侧挖坑,另一侧堆土即可;甚至还有更加夸张的预测,印度次大陆板块将在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洋的相互作用下,很快将被分离。当然更戏称高楼的倒塌是因为大楼生活压力过大而自杀。或许还是天才地宣布为这次前所未有的塌楼为自杀更加让人佩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14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水平和能力。
也许是这样的结论人们反响太大,昨天又看到上海市长召集会议,再一次要求彻查塌楼,尽快拿出调查结论。也许7月3日的结论只是一次关于塌楼的物理解释,而真正的事故原因将在调查清楚以后再公布。
但初步的调查结论已经让人失去了安全的感觉!
压力差在我们的城市中普遍存在,是不是我们的高层普遍地存在着安全的隐患!
大楼倒塌本身是不安全的结果,人们更多地关注倒塌的真正原因,因为随着土地的紧张,高层建筑势必在城市里更加地普遍。如果仅仅压力差就足以推倒任何一座大楼,即使是设计、施工规范、建筑质量合格的甚至基础也符合规范要求的大楼,那么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现在看房地产的广告,江景房、海景房到处都是,而且只要开发肯定会有江边、河边、路边的房子,一般高层在边上的还特别的多。如果“压力差”结论成立的话,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
1、所有目前已经建成、入住的高层建筑都需要重新的检测,确认安全的水平,对于没有经过安全检测、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经得住水平压力差的高层,住户都应该及时搬出,以保证安全。好像专家的说法,高层对于水平压力差的承受度都是非常有限的,那么至少也要标注每座高层能够承受的安全极限以及该幢高层所出位置可能的水平压力范围。这应该成为中国高层建筑的规范和房子移交的必须文件,也是对业主权益的责任和保障。
2、人们在购房时如果选择高层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没有完备、合法的测试报告和质量承诺书,那么选择高层基本上意味着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想想也是需要承担的,毕竟高层要比别墅便宜又有空气清新、小区漂亮等等的优势,地段上往往也比较好,只要有获得就应该有所付出。
3、城市规划要慎之又慎,难度也将无限度地提高。包括河道、堤坝的建设、道路的开挖、地铁高架的建设、高层建筑的开发将要承受更大的风险,也会受到周边高层业主的强力阻止。毕竟在没有压力差这个传说的时候,因为开挖等施工造成的房屋开裂已经比较经常发生,那么压力差成为高层倒塌的标准术语后,已经有了中国专家的肯定的情况下,再让周边的建筑承受倒塌的风险,业主不能不有所顾虑的。
4、住、买高层一定要购买财产保险。不知道有没有报房屋倒塌的保险,如果有的话,那么全球的保险公司在中国找到了一个亟待开发、业主也将广泛需要的险种。也许上海的塌楼只是前所未有,但只要有第一次就肯定会有第二次。买方大部分都是贷款,需要20年、30年的还款期,如果塌楼的时候幸好不在楼内,但看到自己的房子已经变成废渣等待拆除、一生积聚的财物化为一堆废物,心里已经非常懊恼的时候,还要每月按月还贷的时候,谁都能够设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而且责任很难一下子确认。如果这个时候先有保险公司承担,由保险公司向责任人索赔的话,那么生活还能够继续。我也很同情这次塌楼的7号楼的业主,当然更加担心其他几幢楼业主的痛苦,正常的生活被打乱不说,损失如何补偿心里还没有底。
5、行路、生活一定要避开高层。现在城市到处是高层,完全避开肯定不现实,但需要谨慎一点,能少路过就少路过,能够少进去就少进去。这是影响最大的,现在商场、酒店高层的多,我们也可大大方方安心地进进出出,但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压力差”把这样美好的感觉给破坏了。会不会今后有更多的恐高症不得而知,但至少会有人开始担心。万一真的有一个第二次塌楼事件,那么,压力差就将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想想也很可怕!
我在《多少低级错误让我们付出代价(2009-07-03 07:50)》就已经预计了会有这样的结论,尽管我相信肯定没有这样的简单,肯定涉及到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的质量,当然还有整个土地供应、审批、资金运作等基础性的问题。专家7月3日11点公布的结论与其说是一种事故的调查结论,毋宁说是一种物理上的解释。但之前通过媒体散布的铺垫我觉得很有疑问的,从事故发生后就有专家通过媒体发布压力差的分析、管桩是先进和节省的、施工的程序也没有问题,当时的感觉就是为事后的解脱在作掩护,所以我3日一早就觉得肯定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写了《多少低级错误让我们付出代价》,后来果不其然。这是一种悲哀,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悲哀,压力差推倒了一幢高楼,但希望不要推倒我们对于所有高楼的信心!!静待本周再次发布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