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扬帆计划扶贫助学实地走访农村教育电脑教育 |
分类: 实地走访 |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偏远农村学校情况的了解往往是透过媒体报道,总是想象:在偏远贫困的乡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应该是乡政府、村委会,学校的教学环境应该会很艰苦。
但是此次扬帆计划项目组经过二十多天,在山东沂蒙山区、皖北、皖西大别山区,行程四千多公里,走访了解十个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的三十余所乡、镇、村级中学和小学,实际情况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些地方和我们在贵州、江西看到的一样:散落在贫困农村里,最现代、最耀眼的建筑基本都是学校、特别是中学的校舍,甚至有的乡政府、村委会还会把自己冗余出来的办公室当学生们的教室或供老师们备课。仔细想起来,希望工程已经快20年了,近几年国家对教育设施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校舍的改善是情理之中的,当然这不排除西部少数极困难地区的学校仍未搬离危房,不过我们印象中的四面漏风没电灯的校舍的确很难见到了。
图为贵州某小学在获得扬帆计划捐赠前的照片,如今已建成崭新的校舍
校舍引发的惊喜让我们意识到,对贫困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理解上我们还有很多的偏差和误区,另外一个误区凸显在电脑捐助上。
所处“绝对贫困”地区(如贵州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但可以受到政府教育部门在扶植政策上的倾斜,而且也会成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为推动偏远贫困农村学校的电脑信息教育,全社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给他们配给、援助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电脑设备。但是往往在这样的地区,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电脑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依旧以应试教育方式为主导。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老龄化突出、年轻师资匮乏,以及学校资金短缺、无法承担高额上网费用等因素,致使大量的电脑设备难以得到充分使用,常常被小心翼翼地摆在铁门紧锁的教室里“虚度年华”。
相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贫困农村学校(如山东沂蒙山地区),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有很强的意愿推动电脑信息教育,不但专门为中学甚至小学编写了信息课教材,而且信息课还被列为中考科目。为配合教学,学校里也配备了年轻的专业教师授课。可以说这些地方已经具备了实施电脑信息教育的主观条件。虽然这些学校也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然而由于它们不属于“绝对贫困”的西部,得不到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足够多的关注和援助,当地财政的教育拨款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造成电脑硬件短缺,常常无法满足学校和学生们对于电脑信息教育的需求。很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和技术维护,大量电脑设备处于瘫痪状态,致使难以开启电脑课。就算勉强能开课,也是多名学生围挤在一起,合用两、三台已经频临报废的电脑上课。
在沂蒙山,我们问一位中学校长:“假如您有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您希望扩充师资、翻修校舍还是购买电脑设备?”校长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买电脑设备了,我们的师资够用了,校舍可以将就,就是电脑太陈旧了,已经影响正常授课了!”
因此如果您是一家机构并准备为贫困农村的孩子们献爱心,在您准备向“绝对贫困”的西部地区捐助电脑设备之前,最好首先详细了解那里的学校缺乏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您可以定期地为那里的老师组织一些针对电脑和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培训;也可以组织一些精通电脑硬件的志愿者,帮助那里的学校把那些还未开封的电脑设备组装起来,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瘫痪的电脑重新修复;更可以为他们捐助未来三年的上网费用和不良信息过滤软件。这些看似简单、廉价的支援,往往会比把大批昂贵的电脑设备“空投”到这些地区的学校产生更大的收效:“沉睡”在那些学校里的价值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的电脑设备被盘活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被真正有效地利用,这难道不是一件四两拨千斤的好事情吗?当然这也许有碍您在别人面前风光地谈起“我们公司为某某地区的贫困学校捐助了若干若干台崭新的联想电脑!”
如果您执意捐助一些电脑设备,那是否可以考虑送到那些经济“相对发达”但又得不到国家直接拨款购买电脑硬件的贫困农村学校,在那里,您的电脑很可能在被送到的第二天就会立即得到学生们的使用。有条件的话,也请您把上网费一起考虑在捐助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学校有了电脑却没钱上网的尴尬局面。
说到上网,我们期待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甚至国家教育部能够出面,代表贫困农村学校与电信运营商洽谈,以最优惠的价格集体采购学校的上网机时。目前电信运营商并没有为贫困农村学校提供针对性的优惠方案,而是把这些学校教学的上网费用和企事业单位、甚至网吧的上网费用等同对待。
我们了解到:在偏远贫困农村,ADSL的上网月费在六十至九十元不等。对于经费匮乏的学校而言,每年一两千元左右的网络使用费可以勉强承担。然而,电脑信息教学需要几十台电脑同时上网,虽然用一条或两条ADSL线路担负多台电脑同时上网在技术上早已成熟可行,但是电信运营商往往禁止学校以此方式接入数十台教学电脑,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在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不下五家就这样被当地电信切断了正常教学所需要的网络,学生们只得凭借自己的想象,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这是戏语),手捧着教科书,听老师将那如何发邮件、查信息、看新闻的故事。利辛县某乡中学的一位校长在我们的鼓励下拨通了当地电信的电话,询问如何重新开通教学所需的网络,并表明他愿意支付每年2000元的上网费用。他被告知如果需要多台电脑同时上网,学校必须安装光纤,费用在每年数万元。如此高额的上网费用,贫困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承担。我们还记得,贵州某贫困县的一所乡中学校长由于支付不出每年1600元的上网费用而眼巴巴地看着学校里的40台崭新的联想电脑和一台崭新的服务器游离在网络文明之外。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不少学校的校领导通过各种私人关系,让分管学校片区的电信运营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学校使用一、两条ADSL电话线担负多台电脑的上网接入。
我们衷心地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在加大力度为偏远贫困农村学校配备电脑和网络硬件设备的同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两大运营商商讨出一项针对贫困学校的上网价格方案,以最低廉、最优惠的上网费用扶植偏远贫困农村的电脑信息教育。假如这些网络使用费低于电信的运营成本,能否被视为电信运营商对农村教育的公益捐助,从而享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达成共识,再加上部分来自社会捐赠的网络使用费,有电脑教学条件的学校就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立信息教育课,利用互联网搭建起农村学生、老师们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
说到上网,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学校的领导不顾教育大纲的要求,持抵触态度。的确,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在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也通过互联网四处蔓延,致使一些学校和家长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禁止孩子们接触。其实屏蔽掉这些不良信息和网游的技术手段早已成熟,特别是对于学校的教学电脑而言。我们希望政府教育部门和民间捐助者在采购面向学校的电脑设备时应该和电脑生产企业签订协议,不但要求把“绿色上网软件”预装到电脑中,还应该在电脑里预装一些对孩子们有益的教育网站的链接和教育软件,既要做到对不良信息的封堵,又要做好应用电脑和互联网的引导,让学生们在安全的条件下充分享受互联网的益处。
偏远贫困的环境已经严重阻碍了贫困农村学生们视野的拓展和意识的成长。缩小数字鸿沟,搭建信息桥梁,有助于他们掌握生存、学习和工作的技能,为他们创造崭新的机会。这是国家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为西部贫困农村学校配备电脑的目的所在,这些珍贵的电脑设备的使用绝不应该取决于少数学校领导的好恶。我们建议国家应该把电脑信息教育课程象外语那样,强制性地列入各地中考考试大纲,通过应教育的手段,更有效地推动电脑信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省级教育部门编制电脑信息课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真正调动起学校的积极性,督促他们有效地利用起电脑设备,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贫困农村的孩子们受益,从而达到国家和捐赠者的初始目标。
山东的初中电脑信息课教材
我们坚信在今天,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经济上的差距;而明天,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是教育上的差距!要缩小城乡之间教育上的差距,普及电脑信息教育是条捷径,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土壤,又可以让农村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它更可以把城市中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轻松地传递到乡村。然而,针对偏远贫困农村的电脑信息教育绝不仅仅停留在给他们配备、捐赠电脑设备上,如果说从没有电脑到拥有电脑是个进步,那么从拥有电脑到应用电脑才是真正的目标。否则,一台最先进的电脑在五年之后最多也只是一块烂铁。
年久失修的“危”机
感谢您关注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