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开源软件看起来都不是好名字
(2008-10-30 09:27:09)
标签:
开源软件自由软件北京大学linuxit |
分类: 开源专区 |
自由软件、开源软件看起来都不是好名字
周二的沙龙,终于听到了真正学生的声音。一大二学生说起自己加入自由软件俱乐部的经过很有意思:刚上大学时,想加入一些俱乐部,看到了学校内的自由软件俱乐部,以为加入这个俱乐部后,软件用起来就很自由了;加入后才知道,自由软件就得用Linux。而一用Linux才发现虽然和过去用的软件很相像,但许多原来熟悉的东西都找不到了,用起来很不“自由”。
这个经历和鄙人绕了一个大圈才加入软件行业有得一比。当年我考大学时,原本一直想填计算机专业。结果临填以前,一个高人告诉我:我们国家计算机人才过剩了(当时是1985年夏天),至于计算机人才为什么过剩了呢?因为我们国家不能生产计算机,而美国又不卖给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学计算机的人比计算机还多,结果导致我们计算机人才过剩。鄙人觉得高人分析的很有道理,就把第一志愿改为物理系。最后阴差阳错,在孙玉芳的提携下才于1994年加入了软件所,花了九年的时间才从物理改回到软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时,我当东阳中学物理老师时的一个高材生,本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系,考研时非要转考北大物理系,并且说是受我的物理课影响。我怕误人子弟,赶忙写信告诉他我要逃离物理,教他千万不要以我为榜样。只是后来那学生志向坚定,很争气地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如今还在国外研究物理。)
年轻时,我们虽然在不停选择,而一些选择的理由往往很可笑。想想自己,看看那些年轻人,在一些事情做出选择时都很盲目。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帮助。我们这些所谓的圈子里的人,自己说的多了可能会有一个幻觉,似乎人人都应该知道自由软件、开源软件。我们甚至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仔细分析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的异同,却在开源软件的普及上做很少的工作。不能为年轻人的选择提供足够的知识准备,甚至我们都不能让大众知道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是什么。
开源软件普及在中国任重道远。我们虽然可以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我们从小学中学开始的计算机教育都是微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教育,但开源软件的普及工作我们这些圈内人实在做得不够多。从学生的反应看,如果我们能告诉他们开源软件是什么,他们会有更高的兴致来参与。
这次沙龙的一个真正的成果在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与软件学院愿意牵头成立一个“开源软件讲师团”。我当场就报名了,和我们家多多的争强好胜一样,强调自己是第一个报名的,还承诺至少愿意每月提供一次讲座。特立此存照。
回到题目。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都是外来词,自由软件的Free甚至还经常被翻译成“免费”。从中文角度看,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这两个词在普及上确实存在缺陷,不能让人准确的“望文生义”。有个领导要我写一个两页的文字给他解释清楚开源软件,我是写了两页,但从普及的角度看,那两页我都不好意思放到博客上。
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去创造一个新名词来替代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就算我真能,我也不敢说),我只能寄希望于开源软件的普及能让大多数人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什么。我希望我们这些所谓的开源人士都能为开源的普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推荐:
开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