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漫谈传国玉玺

标签:
文化程醉漫谈传国玉玺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漫谈传国玉玺 |
作者:程 这方被清朝奉为至宝的玉玺,其来源可追溯至1635年:林丹巴图尔作为蒙古帝国末代大汗,在明金对峙中长期摇摆不定。虽曾联明抗金,终不敌皇太极,败亡于青海。其子额尔孔果洛额哲归降后金时,献上了一枚刻有汉篆“制诰之宝”的玉玺,并宣称该玺系牧民见山羊刨地所得。这方印玺后来成为清朝皇室重宝——顺治帝登基诏书末尾落款处钤印的,正是这枚“制诰之宝”。 在封建王朝更迭时,夺权者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前朝的传国玉玺,因其象征天命所授的政治意义远超实用价值。晋朝“衣冠南渡”后,东晋多位皇帝缺失传国玉玺,故被北方称为“白板天子”。这就是成语“白板天子”的出处,指代缺乏正统象征或被削弱权力的君主,暗喻其统治名存实亡。 晋朝继承的传国玉玺,即《三国演义》中孙坚从井中打捞出的那枚。据《南齐书·舆服志》所载“乘舆传国玺,秦玺也”,可知其为秦始皇时期所制的玉玺。汉代蔡邕在《独断》中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表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玉制玺印成为皇帝专属的权力象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传国玉玺。这方玉玺由秦始皇亲自下令制作,丞相李斯负责监制,著名玉工孙寿操刀镌刻。 秦朝灭亡后,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予汉高祖刘邦。汉朝统治者对这枚源自秦朝的玉玺极为重视,每逢皇位更迭、外交事务、诏书颁布等重要场合,均需其“见证”。正是因为出身平民的汉朝开国君主,经常要通过这枚秦始皇的玉玺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汉朝人逐渐将其尊称为“传国玉玺”,形成了“得玺即得天命”的政治共识。 王莽篡汉之际,为确立自身正统性,亟须掌控象征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然而玉玺当时由其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保管。在王莽的持续施压下,王政君悲愤交加,最终将玉玺怒掷于地。据《汉书》记载,这一掷导致玉玺顶部的螭龙雕饰崩落一角,王莽登基后命工匠以黄金修补缺损。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被石敬瑭与契丹联军围困,携此枚镶金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自此湮没于历史长河,不知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