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伟:在人群中独处

标签:
情感马亚伟在人群中独处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我的办公室中,十个人都是女性,中午大家在单位吃饭,饭后一段时间聚在一起聊天,特别热闹。 我有个习惯,不管周围多么吵闹,午饭后都要戴上耳机听一会儿书。屏蔽喧嚣,享受在人群中独处的妙处。手机里的读书声传入耳内,四周的嘈杂完全不存在了。我享受着一个人听书的惬意和自由,被文字里的喜怒哀乐感染着,内心清净。开始的时候,有的同事对我的做法嗤之以鼻,大概觉得我是装清高。不过我结束听书后,也会很自然地融入她们的圈子,跟每个人都能聊得来。后来,不少同事效仿我的做法,每天给自己留一段时间,听听音乐或者下楼散步。 在人群中独处,不是避开人声吵嚷和车马喧嚣,而是时刻保持精神独立和灵魂自由。当然,我也达不到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境界,不过是为自己求得一方心灵放松舒展的空间。不取悦别人,不迎合世俗,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心愿去做,这样永远不会在人群中迷失。 其实我这个习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那时条件艰苦,学生宿舍是大通铺,一张木板床上睡十几个人。晚自习下课回到宿舍,洗漱开始,宿舍里乱成一锅粥。我会早早收拾清,躺在床上默默背诵当天的知识点。每天晚自习,我都会梳理各科知识,有些需要背诵的,留到睡前背诵。同学们洗脸刷牙的时候,我默默背书。有时口中念念有词,被同学听到了,揶揄道:“难怪你每次都考第一名,瞧这用功劲儿的!”我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有自己的主意。那时我心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能够做到坚持自己的学习习惯。 我去外地上学后,住的是八人一间的宿舍。宿舍的姐妹们相处得很好,我们在一起嬉闹玩耍,玩得不亦乐乎。可是不管平时闹得多欢腾,到了时间我便会立即跳到上铺听英语广播,背英语单词。那时我们已经不学英语了,可我萌生了当翻译家的“远大理想”,发誓不荒废青春,好好拼搏。虽然后来我的理想没能实现,但我养成了给自己留心灵空间的习惯。 学生时代在人群中独处,是因为心中有目标。后来依旧坚持,是因为养成了习惯。如今坚持多年,是因为找到了融入现实与回归自我的平衡点。 我们在人群中,其实很容易淹没自己,丢失本心。在人群中独处,需要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强大的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不够强大,便会轻易被别人带节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且如果你特立独行,会引来别人的非议,此时更需要稳定精神内核。在人群中独处,给自己留空间,是保持清醒和坚守自我的方式。不过我这样做,绝非拒绝人群。我融入人群,又能随时回归心灵。我喜欢这样的状态,既不消极避世,又不迷失心灵。 假期我跟团外出旅行,大家都忙着拍照、拍视频、发朋友圈的时候,我一个人徜徉在明山秀水之间,让满眼的青碧润泽眼睛,让清新的微风拂去浮躁。我的脑海中忽然冒出苏轼说过的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如果不是选择在人群中独处,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苏轼这位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深得在人群中独处的妙处。他在贬谪期间,既接纳各个阶层的朋友,又能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归宿,就这样巧妙构建了个体与世界的联系。 这个世界上,我的知音何其多也。我在人群中独处,品味喧嚣中的清静,享受熙攘中的自由;这是心灵的滋养,也是人生的留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