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

标签:
文化李雪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光明日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
当代作家年谱史料价值首先强调客观呈现,注重历史还原。年谱史料的真实性、时效性远在作家的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之上,符合梁启超提到的“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的史料学原则,即所谓“凡有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吾侪应认为第一等史料”。文学的世界有三种,创造作品的作家世界、作品传播中的世界、读者欣赏的世界。后两种世界必以前一世界为根基。年谱所还原的正是作家的世界,它要还原作家确实经历过的点滴往事,从中考察作品与作家生平的关系。因而它要尊重客观真实,以作家其人为中心来记事、叙述,使作家的真实面目、真实的生活史公布于众,不能主观随意,以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强行介入,进行想象化的臆造与虚构,更不能依凭欣赏者一时的好恶,将一厢情愿的联想世界径直地视为作家的世界。德国哲学家布洛赫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根据资料来叙述历史。”年谱可以通过史料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它们彼此之间潜在的矛盾和裂缝中展开思考与质疑,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年谱还可以为文学作品的辑佚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是作品辑佚的重要史源。在年谱中势必要梳理大量作家自作或他作的文章,而这些文章有时在编纂作品集时往往会因未见到而漏收,致使其成为佚作。从目前年谱成果可以看出,年谱在文学作品的辑佚研究中还将会有更大的贡献空间。
中国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占有重要地位。“知人”即研究、了解、理解作家。其中“人”在此有双重所指。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二是作为个体的人,特别是文学的创作者,其特定的主观条件,如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论世”中的“世”也有复合的内涵,它指向作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仅社会的涵盖面就已相当宽泛,如经济的兴衰、政治倾向,乃至文化思潮、风俗习惯等等。根据现有文学理论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存在联系,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或隐。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说过:“文学实际上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总之,文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作家的社会背景、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掌握作家的身世、经历,有助于了解时代和社会对他个人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体现着作品的风格和意蕴,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即使不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或唯一途径,至少也是探究作品深处秘密和深刻意蕴的有力向导。有些作品,不能仅仅从个人的人生态度视角来考察,而应该联系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深入探究,理解其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给予作家作品以正确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因此,当代作家年谱有必要将作家放在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分析和考察,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程,以深化对作品价值的认识。
当代作家年谱作为历史文本,实际上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块史料园地。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史料,是当代文学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单个作家年谱的文学史料价值可能显得单薄,而把多个作家的年谱通过专栏或丛书的形式集纳起来时,它的特色和价值就能得到充分彰显,甚至可以粗略勾勒出一部微型的当代文学史。在年谱与文学本体特性的比较中,我们能体认其纪实性、真实性的文学史料价值。同时,它所提供的史料既指向作品也指向作品之外更广大的领域,让我们注意到作品其实是存在于年谱所呈现的史料语境之中或当时的文学生态中。所以,当代作家年谱不仅会让当代文学的史料研究更细化,还会使当代文学的史料来源更独特、更系统。当代作家年谱以其史料价值参与了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当代作家年谱研究的内容甚至形式,本身就参与着正在进行时中的文学历史书写,或者说就是当代文学史的史实依据。它们所体现出的文学事件是当代文学的原生态历史。它书写了某位作家的交往史和成长史,也为作品的解读提供着历史信息和历史语境。总之,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是纪实的、极具时效性的显现与还原,并建构着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