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尚/名品 |
分类: 时尚、家居 |
最近在德国街头,偶然看见一套给法国名牌围巾Hermes(中译好像是“爱马仕”)做的摄影广告,构图很简单,就是一个戴了Hermes 围巾,或是提Hermes手袋的女子,大衣、帽子基本都是黑色的,但是有一条显然是用电脑后期加上去的流畅的金色的带子,穿越围巾,环绕手袋,这条金色的缎带上还有细小的字,我在柏林汽车站等车,因此有时间细看,那字是“dance with the golden ribon”(“和这条金色的缎带起舞”),缎带飞扬起来的另一头,就是小小的金色字体:“Hermes”。
那设计,应了设计人常说的一句话:从平凡中打造出不平凡的感觉。了解一下作者,是德国摄影师彼得.林德博格( Peter Lindbergh),摄影突出强调黑白效果,是德国摄影自从包豪斯的莫霍里.纳吉时代就开设的一个很主流的方向,德国人拍黑白,拍得好像哲学一样深邃,对黑白的把握到了炉火纯青地步了。
林德博格1944年生于东德,在杜伊斯堡(Duisburg)农场中长大,50年代那里是东德发展最快的工业基地,工业化的感觉很自然的融入到他的审美观中去了。19岁的时候到西德做橱窗设计,去过西班牙、摩洛哥,最后在西德的杜塞多夫学习设计。起初,走比较纯的艺术创作路线,做摄影装置,因为技术好,有思想,不久就成为著名商业摄影师汉斯.卢克斯( Hans Lux)的助手,把艺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做。1978年,德国杂志《明星》( Stern)刊登了他的第一批商业摄影作品,很受好评。他抓住这个名望带来的机会,马上到时尚之都巴黎去闯天下。他为川久保铃( Rei Kawakubo)拍摄的系列时装,使得川久保铃脱颖而出,成为继三宅之后打入巴黎市场的另外一个日本时尚设计大师,这个成功,当然与川久保铃自己的设计天分分不开,但林德博格的精彩设计和精湛摄影技术也功不可没。
仔细看看他的摄影,人们可以悟出他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尚摄影界成功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具有强烈的个人创作立场。在大家走奢华、炫耀之路的时候,林德博格走简约的方向,他的摄影作品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往往就是模特和衣服,再就是品牌标志而已,所有拿来煽情的东西,好像游艇啊、地中海啊、华贵的宴会啊、高尚的社团啊,等等,在其他人手上屡见不鲜,在他这里是从来不用的。这种风格,有人说已经近似“斯多葛主义”(stoicism,禁欲主义)了。他在工作的时候,对模特有很强烈的肢体语言要求,四肢的伸展,身体的扭动,倾斜的背部……等等。通过相机的镜头,造成了很精彩的律动感。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但元素却异常简单,色彩近乎黑白,这几个手法加起来,形成林德博格自己的设计个性。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设计多如牛毛,广告、各种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这些做设计理论的人忙得都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因此,不得不锻炼出一套新办法来看:了解设计师、了解设计事务所在先,再看产品,可以按图索骥、分门别类,否则真是一脑子浆糊了。
近二十年来,世界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期,也进入一个全民读图的弱智低能时期,设计师不得不围绕这个市场转,否则就可能出局了。设计出一稿新作品,要推向市场,要强调设计的新派、新潮流,就需要一个新闻由头。这个由头可以是一个展览,也可以是一个促销活动。这类活动与设计、与作品都没有直接关系,就是所谓的“不以物品存在的时间为准,以物品被发现的时间为准——物品可能被埋没10年甚至更久,但是今天才被发现的,就仅以今天为准,可以以今天发现这件物品为由头。” 物品虽然是设计师做的,可由头(有时甚至只是噱头)却是由媒体来找的,于是一大班不甚高明的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的好坏并不太在乎,而只在乎如何让媒体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出位的由头了。这真是设计的悲哀。林德博格的“禁欲主义”手法,给了媒体一个由头,让媒体可以朝包豪斯主义的方向去诠注,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可惜大部分设计师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希望媒体帮自己的作品找由头,其实“由头”是你原创的时候就应该存在的,后加的诠注,往往是画蛇添足,无法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