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尚、家居 |
我是今年某个晚上看电视新闻的时候,随手转到“时尚”频道的的时候,看见Anna Sui在2005秋冬时装周的服装表演,后面有时装评论家的介绍,稍微注意看了看。据说今年的设计的整体灵感源自于装置时尚艺术家路易斯.尼维森(Louise Nevelson),尼维森的作品我是很熟悉,把废弃的箱子、盒子、钢铁构件堆砌做装置,气势很大,说安娜.苏的设计从她那里来,我还是感觉到有点牵强。当然,安娜.苏的设计是用的混搭方法,厚实层叠的金链条装饰着整体设计,从头到脚的华丽皮草,搭配优雅的无边女帽,然后运用法兰西斯式的高腰衣款剪裁、连接小圆点印花洋装,缀上渔网装饰!率性不拘的男装女穿、蝴蝶印花、金属光泽都纷纷出现。如果不了解这个人是时尚界的当代名家,看见有个女孩或者男孩穿这么一身叮叮当当、拖泥带水的衣服堆在街上走,隔壁的老太太肯定说是:你看那孩子多可怜啊!这么年轻就出来要饭啦!
安娜.苏喜欢60年代华丽庞克风格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好像我们现在看见旧军装还会有一丝“文革”的感觉一样。他设计的许多细节都有60年代的味道,例如起簇毛织物纱的衣料套装、洋娃娃似地甜心绸缎罩衫、类似图书馆管理员的弓形短上衣,如此种种,其实并没有什么多深刻的东西,就是一点旧断片,拼合起来(这倒真是受尼维森影响的地方了)而已。时装走到现在,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我看见在这个行业中那群不断要自圆其说的设计师,真为他们感到累。因为可以用的概念都差不多给人用了。
安娜.苏是在1990年代里初露头角的,当时出现了一批于1955到1961年间出生的新人,以美国设计师为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迈克·科尔(Michael Kors)、马克·迦科布斯(Marc Jacobs)、伊萨克·米兹拉赫(Isaac Mizrahi)、托德·奥尔德汉姆(Todd Oldham),以及安娜·苏(Anua Sui)。有一次我居然在帕萨迪纳的一个大书店的某本书上看到了安娜.苏出生的时候父母给她起的中文原名,我居然就没有记录下来,真是大意失荆州啊!
在这批新秀之中,科尔和迦科布斯展现现代主义的风格,营造一种清新现代的90年代形象;奥尔德汉姆和安娜.苏的美学观念则更侧重趣味性,和80年代的装饰精神比较匹配。至于伊萨克·米兹拉赫,他特别擅长给40和50年代的传统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使之转换成90年代的美国新面貌,他也因此特别得到媒体的宠爱。不过,他的生意与他在媒体上的热度并不成正比:1998年,他关闭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以便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电影圈中去。
安娜.苏的发展过程中的确是有过犹豫不决的时候的:究竟是做一个锦上添花的形象设计师?还是做一个创造全新事物的设计师?安娜·隋也曾在这两种选择中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她跑到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学时装,毕业以后,安娜最初是为她的一位学长时装摄影师斯提芬·梅谢尔(Stiven Meisel)做点摄影用的时装设计。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她就非常喜欢翻阅漂亮的摄影杂志,对摄影兴趣很大。看多了又跟了个摄影师当助手,对时装的使用逐渐有了了解。她天性聪颖,特别喜欢服装的娱乐性,她很懂得如何将不同时代,不同设计师的个别片断组合到一起,再拍摄出来,变成一幅令人惊叹的具有解构、构成特点的摄影作品。好几年下来,她已经上她对时装的理解了,并且培养初对时尚的一种敏锐感,安娜开始自己出来开业,先是做形象设计师,后来干脆做时装设计师。
她的真正出道是在1981年,美国著名的大百货公司的梅西公司(Macy’s)订购了安娜·苏的设计,于是,她利用这个机会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我看安娜的设计,一向是比较折衷的。在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豪放外观之下,她仍然兼顾到衣服的可穿性和实用性。个中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安娜·隋同时还兼职为一家运动服装制造厂商担任设计,那可是些高度讲求实用的衣物呢。
我有一样东西是很喜欢安娜的,就是她喜欢逛旧货摊,美国、法国、英国都有好多旧货摊、旧货市场,她一有空就往那里钻,找东西,找感觉。因此她的设计自然有种比较平民化的色彩,一种旧货摊的色彩。我也喜欢旧货摊,不过主要钻旧书店,因此我设计不了时装,但是可以写好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