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本亲子教育的指导方略

标签:
杂谈 |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出版新闻通稿
从培养孩子的视角解读古典名著《西游记》,从心理学家的立场剖析悟空成长成才之路,从科学教育的规律讲述亲子关系亲子教育……这就是《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书的本质。
经典读物+心理读物+育儿专著,由著名心理学者、幸福心理研究专家韦志中的新近创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即将在全国发行。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解读可谓蔚为壮观,有管理学的,有心理学的,有社会学的……韦志中先生另辟蹊径,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书中温习《西游记》故事,剪裁合理,取舍有道;书中充满心理学智慧,深入浅出,直击要害;书中解读育儿成才真经,易读易懂,恰当实用。
悟空出世——孩子皆是宝贝石
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谁家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实中,育儿是每个有孩子或者想要孩子的家庭的首要大事,甚至形成所谓“全民育儿焦虑”。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从孙悟空的横空出世和成长过程,抓住人的成长需求,比照分析了悟空从“顽石”成长为“英雄”的过程。悟空没有兄弟姐妹,堪比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悟空猖狂自大、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堪比现代家庭中孩子个性突出、不听父母劝解、率性为事的现状。怎么教育和引导孩子?本书选取悟空拜菩提祖师学艺的过程给我们启示。
在悟空见到菩提祖师之前,首先见到的是一位樵夫,他是菩提老祖的邻居。樵夫近水楼台却不拜师学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照顾自己的母亲。樵夫用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孙悟空,本事可以不学,但孝心不能没有,这是身体力行的“德”的教育。
悟空开始到祖师之处,祖师也并没有立刻教给他独特的技艺,而是叫他“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读之我们不禁会思索,自己孩子上学前,都给他/她灌输了什么?
祖师在对悟空学什么的问题上也与众不同。开始祖师连举了“术”、“流”、“静”、“动”四门道法,要教给悟空,可悟空一律回应“不学!不学!”他要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时,祖师不是强迫、抱怨和放弃,而是开小灶给悟空上课,传授了他长生的妙法。悟空也因为爱之切求之急,因此认真学习,坚持练习,最终得法。如果换到我们今天孩子的身上,父母们可能会有一堆道理讲给他们:“小孩子懂什么,学这个才会有出息。”“大家都学这个,将来你不会,人家会笑话你的。”如此等等。孩子们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学习他们不喜欢、父母却认为“有用”的技艺。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石头,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顺应天性,乘机发掘,从本书中,我们体味到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科学态度和规律。
唐僧收徒——孩子成才需良师
《西游记》给天赋极高的悟空安排了两位老师。第一位是隐居深山的菩提老祖,他对悟空天地所生的异能甚是欣赏,因此教会他许多特别的本领,“腾云驾雾”和“七十二变”也成为日后悟空斩妖降魔的绝技。菩提老祖是好老师,这没有人质疑。
悟空的第二位老师是唐僧,他是一介凡人,没有仙风道骨,不懂任何法术,但若是论佛学修养,佛学知识积累,就是当仁不让的“专家”,而且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佛家精髓。但唐僧没有任何绝学可以教授给徒弟,还手无缚鸡之力,危难之时要靠几个徒弟来保护。但他带领着三个顽徒历经艰险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悟空也终成正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僧也是一位好老师。
孩子们和孙悟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社会要求的变化,需要知识的种类和难度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对老师知识储备的要求也需要相应地变化。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孩子的挫折,每个家长都有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孩子是心头宝,又怎么忍心让他受一点委屈和伤害,而同样,我们也知道一个残忍的事实:孩子迟早要投身社会,而那里没有人能保护他,他随时要面对竞争,面对伤害,面对挫折。
因此,《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中分析了唐僧师徒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为何让唐僧无数次差点成为妖怪的午餐,几经皮肉和精神的创伤和煎熬?为何真经如此难取?为何不让悟空一个筋斗云打到西天拿回真经就完成任务呢?细读本书,你会茅塞顿开,击掌叫绝。从而得出“九九归一有科学,历经挫折方成佛”的真谛。
观音施教——为母巧用紧箍咒
要说孙悟空是观世音培养出来的孩子,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在读完《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你也许就会认可这个说法,而且会从观世音那里学的一些育儿经验和技法。
观音给悟空带上“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唠叨”,悟空就得俯首帖耳。《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书中说,每一个母亲应该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紧箍咒”,因为“紧箍咒”其实是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母亲管教孩子,为他们制定规矩,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而且也会让孩子更有家庭的归属感,更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怎样使用“紧箍咒”,就大有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向观音好好学习,仔细读一读本书中《悟空受戒——为母巧用紧箍咒》这个章节。
观音是位好妈妈。但是,孙悟空那么顽皮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妖魔鬼怪,各种危险和诱惑,为什么观音作为母亲就不会焦虑呢?她为什么就不会担忧孩子离开自己,不会害怕孩子失败呢?
在《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的作者韦志中先生看来,一方面,因为除了看管孙悟空,她还在玉帝那里当差,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还要参加各种神仙聚会,悟空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所以,在帮孙悟空降妖的时候,观音还没忘记给自己找个“守山大神”,收个“善财童子”。另一方面,观音有一个健全的自我,她拥有爱、智慧、信任、希望、独立性、 同一性、忠诚、亲密、创造、统整等诸多积极的特点,有了这样完整的自我,她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自然就会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孩子在母亲的信任下,也会逐渐变得自信和勇敢。在观音看来,帮助孩子确实重要,但是自己也可以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观音很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又是什么,悟空要保护师父西天取经,她需要把落迦山管理好,因此,观音能很好地处理其中的关系。这对我们的亲子教育不得不说是极好的启发。
总之,通读《向<西游记>取育儿经》,被它独特的视角,轻松的文字,详实的经验解读所吸引。作者将当今社会教育面对的热点、难点、焦点和疑点一一道来,对比《西游记》中的有关故事进行剖析,适合父母、孩子、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以及希望自我成长的人士阅读。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钟年先生评价该书“别出蹊径,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或可算作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解读”;南京著名的中学校长吴虹说,“无论你读多少篇《西游记》原著,这一遍阅读一定的新鲜的;无论你给孩子讲多少遍《西游记》的故事,这一次讲解一定是独特的;无论你研究多少遍《西游记》的内涵,这一次思考一定是深邃的……”作者韦志中更是希望本书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