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回家”的路有多远?

标签:
李阳疯狂英语家暴杂谈 |
分类: 成长故事 |
一个村子的路口,一群小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爽朗的笑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就在不远处的路边,有一个两三岁样子的小男孩,上身穿一件中国福的小背心,下身光着屁股。从他时不时张望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很渴望走进那一群孩子,但他不确定是否被欢迎。他只能自己一个人对着地上的泥土尿尿,然后蹲下身体,用手活泥巴。这个“小破孩”拥有敏感、多疑、神经质的自卑型性格,他渴望融入,但有害怕被抛弃。他害怕孤独,但又不敢走进别人的内心。看了一些关于李阳的故事和新闻,脑海里逐渐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他出生在江苏,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和外婆在一起成长。后来到了新疆和父母团聚,但再也没有能够感受到和父母之间爱的连接。他不能抱怨自己的过去,也不能怨恨自己的父母,但他后来的道路,却是那个在路边自己玩耍“小破孩”所决定。是的,他就是那个来自乡村的“小破孩”。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他一生都在研究超越自卑的心理学课题,用他的学说来看现实中的人,大多数人都走在超越自卑的路上,李阳也不例外。他一直被自卑深深地折磨,然而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奋起抗争。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个绝地反击的途径。那就是让自己“疯狂”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掩饰自己的自卑,也可以帮助许多和自己一样的人。怀揣着“我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念,他给自己找到了超越自卑的途径,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就是他所进行演讲的任何一个舞台,舞台下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家人”。
在离开了自己的家之后,他终于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一路走来,他风雨兼程不畏险阻,为了这个在他的内心象征着家的舞台,他可以放弃任何人,忽略任何事。这是所有走在超越自卑路上的人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停止自己的脚步。当阻力太大的时候,他会恐惧,会做暂时性的妥协,但内心永远不可能改变。当我们从道德、法律、社会等不同角度来解读“李洋事件”的时候,发现都不能全面解读其背后真相。今天让我们从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当我们在为李阳的家暴行为而遗憾的时候,可能正在忽略他内心的真正需要。当我们大力谴责他的时候,可能正在把他推向异端,要知道他其实也是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他不需要家庭,他需要的只是事业的成功,只有放弃小家,才能够更好地爱大家。然而真相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家的温暖和爱,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庭,到外面去爱别人?答案很简单,在他的内心从来都没有获得过足够的家的温暖和爱,所以,他才会“另辟蹊径”。
李阳:我承认,我是为了研究美国人的家庭教育才结婚,这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李阳:我四五岁来到新疆时,和父母亲没什么感情。到目前为止,“爸爸”、“妈妈”我是叫不出来的,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经常打我,从小打到大。从他带有矛盾的对家的表述背后可以看出,他既深深地渴望家,但又不得不远离家。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呢?首先,他把成家定位成一次试验,把家庭定位成实验室。这样可以两全其美。如果失败了,我不会再次体验被家抛弃的痛苦感觉,如果成功了,我就拥有了再次获得家庭的爱的机会。所有的人听到李阳说家庭只是一个实验的时候,都很气愤。但我们却忽视了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来的话,这是一个在潜意识里有被家抛弃的人说的话,那次抛弃造就了他的原始自卑,后来英语不过关只不过是一次偶然事件。
生命故事就是这样滑稽和充满传奇,他因为家而获得自卑的人格,后来又找到了一条可以修复自己自卑的“疯狂之路”,他以为这一条路可以让自己“回家”,没有想到这却是一条和回家背道而驰的路。他过去一直走在超越自卑的路上,也走在“回家”的路上。未来也是一样不会改变,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为止。
许多人觉得他很可恨,因为他到处教导别人如何爱自己和家人,而自己却做相反的事情。他明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还在那里表演。他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不但不思悔改,还反而要把这次事件当做机会。我却觉得,任何一个可恨之人都有其可怜之处。他可以在童年的时候不被父母抛弃,和别的孩子一样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爱,但他没有这样的机会。
他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成一个充满温馨的地方,但他做不到,因为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几乎为零。他其实可以敞开心扉,脱下自己的“马甲”,但他做不到,因为他的潜意识中的记忆告诉他,你不能这样,这样你会受伤害。他只能随时保持战斗状态,所以他又是可怜的。
他希望自己化险为夷,却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面对来自各个媒体和社会的责问,他全副武装应战。他深知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于是他有时候不得不先出手。有时候被逼到不得不就范,他又回采取迂回战术,其实他也很害怕。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和可怜本就是一对难兄难弟。
李阳说他现在都不能叫出“爸爸”和“妈妈”。虽然今天的他已经有些成就,也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能怨恨自己的父母。但在其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曾经受过伤的小孩子。和许多人一样,李阳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渴望拥有温暖的家,渴望被家人认可,渴望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个值得爱的好孩子。遗憾的是,他走了一条“舍近求远”的路。
由于没有能够回到原始的家,所以,他无法经营好后来的家。因为无法回家,也无法拥有家,因此,他要创造一个更大的家。可是,“李阳们”忽略了一个现实,你所创造的家,永远都不能代替那个原始的家。只有转过身去,真正地踏上回家的路,你才可能回到家,否者只会越走离家越远。直到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对于“李阳们”来说,回家的路并不遥远,你只要找到内心那个曾经受伤的“小破孩”,然后制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去修复他受伤的心灵,就可以回到心灵家园。你只要常常回到母亲生自己的地方,亲吻那里的土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你只要多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出现在妈妈身边,甚至匍匐在她的面前哭泣,你就能回到了心中的家。回家的路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