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2

(2007-11-04 00:01:01)
标签:

育儿/亲子

培养孩子

如何说孩子

读一本好书

莫尼卡

育儿话题

宝宝教育

分类: 育儿交流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2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1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2
第二部份   ;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来自家长的故事
 
常见问题;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其天孩子跟你说;"爸爸妈妈我想去朋友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去哪位朋友家呀?"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
 
这个案例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我家对面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也有个可爱的儿子棚棚比我家豆豆大一岁.因为他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而且还是隔壁班.棚棚上中班小豆豆上小班.多层的关系相同的爱好他们走在了一起玩的很好相互以兄弟之称.
 
一天豆豆想到对面找哥哥玩了,跑来跟我说:"妈妈,我想到对面玩."我感觉很正常的回他:哦!你到对面找谁玩呀!"对面只有一个哥哥不用说肯定是找那个棚棚哥哥了,但问他去找谁成了我的习惯.我觉得出于关心我必须得知道他找的对像是谁,是否让我放心.
 
看了这本书,让我反思``````我得学会改变.想想我为何不换个角度来看孩子?当然小豆豆现在还小安全意识还不够,我还不能对他完全放手.但有一点我得学会放手不是一次性放手而是慢慢地放手,慢慢地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成长.
 
当面对孩子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家长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像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
 
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扣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
 
孩子认为很生气很难过的事情,可在家长的眼里却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的反映给孩子的心灵加了一把锁.说句心里话这种事情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也有可能会说出这么一句话:"好了,别哭了就这点小事还哭的那么伤心干嘛!"我怎么就没往孩子那方面去考虑呢?我们觉得很小的事可在孩子的心里却是那多的重要.我为何要马上去否定孩子的伤痛,我为何不用一种关爱的语气先确定孩子是难过的,再关心的问他为何而难过.再慢慢地去化解孩子心中的痛苦呢?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已的反省.
例<旧>: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说是够讨厌的!
 
例<新>: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呀,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呀!
家长:安静的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已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呀1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再复习一次我那部份,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用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二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引出不同的结果.沟通需要技巧,孩子需要引导.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 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让孩子感觉到你了解具体的内容.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已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6)我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我听到自已的孩子说:"你讨厌"或"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反应.
 
这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放弃与孩子沟通,开始转变以"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书上的每个细节每个案例都好在发生在我身边,都在提醒我引导我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夜深了我就暂时看到这吧!接下来的内容更精彩,请继续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