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1

(2007-11-02 11:51:59)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育儿/亲子

读一本好书

如何说孩子

莫尼卡

沟通的重要性

宝宝教育

育儿话题

第一部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续1
昨天完成了书本里面的练习.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平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已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
因为这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份,我们大部份人在自已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接下来通过漫画,实例作证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孩子苦恼时,这些新方法和我们以前常用的方法比较.
 
<旧>心不在焉
 
一个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家后见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便急忙走过去向爸爸诉苦
孩子:"爸爸.***同学今天打我了."
爸爸:<头也没回继续看电视回道>我听着呢,接着说.
孩子:<便继续说道>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孩子: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爸爸: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孩子:还是算了吧!
 
我的观点:
当孩子受欺负后有一肚子委屈回家想得到爸爸的理解与支持.但是爸爸却心不在焉的在倾听.在沟通过程中孩子感觉爸爸是个不可信任的人最后选择的放弃.一肚子的委屈重新咽回肚子里.肚子里的委屈积压过多它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过多的委屈始终有一天会暴发.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其实我们生活工作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把无意中把他人的委屈施加给自已或无意中让自已慢慢积压了委屈.这委屈积压多了它将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工作效率.哪天这不好的情绪就有可能因为一丁点的小事而暴发.因为它在你心里确实太沉重了,你的暴发不是因为这点小事而是因为过去的陈年旧事.值吗?让自已好好反省.为何当初不好好沟通化解心中的委屈让自已快乐起来?
 
<新>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一个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家后见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便急忙走过去向爸爸诉苦
孩子:爸爸.***同学今天打我了.
爸爸:感觉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打电视关掉专心的听孩子讲下去.
孩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
爸爸:点点头,他打人是不对的.<继续听孩子说下去>
孩子:<感觉自已的委屈终于被接受了继续说下去>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另一个同学玩了,因为他从来不打人.
爸爸很赞成孩子的处理方式,脸上露出的笑容.孩子感觉自已的选择得到爸爸的支持与鼓励高兴的跳起来.
 
我的观点:
 
当孩子因某事与他人发生冲突后带着一肚子的委屈回家想得到爸爸的理解与支持.爸爸放下手里的工作或事情专注的倾听孩子的叙述,此时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面临的困境.此时,爸爸甚至可以什么都不用说.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心里的委屈及接下来的措施想与爸爸分享.
 
我们工作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心里有委屈时我们需要一个能听我们倾诉的好朋友或家人.我们不需要对方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方案或对策.因为我们只是想释放心里的委屈.
 
<旧>逻辑上的解释
宝宝:妈妈我要吃脆瓶!<渴望>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宝宝:不!<拒绝>
妈妈:你吃点早餐饼吧!
宝宝:我就要! 我就要!<坚持>
妈妈: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开始生气>
宝宝:委屈伤心的哭起来.
妈妈: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我的观点:
 
当孩子想得到一种东西,而家长又无法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像上面的案例最终谈判变成争执导致双方都情绪恶化结果谈判失败.这事引用到我们工作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什么事我们都要静下心来倾听对方所提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再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生发冲突导致不愉快的收场.
 
<新>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宝宝:妈妈我要吃脆饼.
妈妈:<因为家里确实没有>唉呀!真希望咱家能有.
宝宝:我就要!<坚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认可>
宝宝: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妈妈:<搂着孩子>是呀!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宝宝:<知道吃脆饼是没希望了>那~~~~我就吃点早餐饼吧!<让步>
妈妈:好!<双方开心的笑了>
 
我的观点:
 
 
当孩子想得到一种东西,而家长又无法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家长先对孩子提出要求的理解.这样孩子就能感觉你在接受他的要求,但因为家里确实没有,孩子也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并提出让步.最后开心搭成共识.
 
这件案例再引伸到我们工作或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与对方意见出现分歧时,看双方能否平静下来并各自作出让步,分别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以双赢的方式圆满结束谈判.
 
这里我就不把图释一一在这解说了.我觉得这些内容不仅适用于育儿与非常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因为不管这些案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更多的是双方要相互理解,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处理问题才会有好的结果.
 
总结: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语方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其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