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中求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吗?

(2009-08-16 18:35:47)
标签:

河南商报

佛塔

细节

汪中求

杂谈

分类: 心血来潮

汪中求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吗?

 

如果可以把男人比成酒,那么汪中求这样的男人更像红酒。这瓶酒最好的年份是2004年。那一年,一夜之间,中国人知道了他和他的《细节决定成败》。

这个做过3年农民、5年教师、两年厅级干部秘书,有过14年企业管理经验,最后变身为精细化企业管理专家的男人,用他跌宕到极致的人生经历,把自己酿成一瓶红酒,在20041月的这一天,让世人品尝。

89下午,刚走下“商报大讲堂”的汪中求,接受了河南商报《财智达人》栏目的专访。家乡、工作、钟爱的佛学、大大咧咧的妻子,还有宝贝女儿,这些有关生活细节的千丝万缕,如同那杯醇厚的红酒,在他平静的叙述里暗香弥漫。

 

  汪中求印象

  88日晚上10点,从飞机场出来刚坐到车里,他打电话咨询主办人员,明天的具体安排。他说知道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里才踏实。

  他说起回老家的时候,一直告诫自己要注意的三个细节:不西装革履,倒茶必喝,上凳即坐。说起自己小时候练武,“开始就是练马步,一练就是三个月,在农村一蹲上茅厕的木板,累到极限,常常会一屁股坐到沾满粪便的木板上。零下六七摄氏度的冬天,练武穿的衣服都能拧下汗水来,而且每每穿着这样的湿衣服倒在水泥地上就睡着了。”他的意志力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这是一个在与他人交往时注重细节的男人。然而在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时,他很随性。“比如我在广东居住,选择了较偏僻的梅州,可以天天老头衫、大裤头、拖鞋,感觉很舒服。”

  他说在家里女儿曾给自己取了个外号——“总统”。不是能发号施令,而是家里的剩饭剩菜,最后一锅煮,统统归他。

  “细节这个东西,只是在与人配合的时候要做到。不是所谓的处处是细节,所有细节都要做到;那样,人活得也太累了,不现实。”

 

  精细化源于严谨坚韧的教育

  汪中求温和、隐忍,眼神锐利而直接,却没有凛冽和咄咄逼人。这样的男人,真的不是烈酒。他的滋味,是要慢慢品的。

  他把自己的性格归结于出身。他的家乡,是鄱阳湖边的叫“湖口”的小县。“我心里叫它‘糊口’。因为在我16岁之前的记忆里,几乎没吃过饱饭。”

  村上的人用每个学生每年50斤柴、5斤米、5两油的“高薪”请来了吴集瑚老师,学校五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都由他来教。“老师没那么多时间管我们,大量时间要求我们自学。我自学能力是很好的,所有的作业,所有书上的题目全部做光,语文课本倒背如流,高一个年级的课文全文背出也不在话下。”当时,别人丢下的铅笔头,他把笔芯抽出来用竹子固定做成活动铅笔。汪中求觉得,正是这样的艰难环境,造就了自己仔细、坚韧、自律的品格。

  除了吴老师,影响汪中求性格的还有大学时的刘文约老师。“老师很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比如我俩在说话,只要用错一个词,他马上会停下来纠正。说到‘首屈一指’这个词,我误用了‘屈指可数’。他马上停下来,到书架上找到《左传》、《山海经》,指出‘首屈一指’和‘屈指可数’分别出自哪个章节。原意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差别在哪里……”这样的态度,对汪中求影响很大。“如果说后来我能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研究者,这种经历很关键。”

 

  精细化老板与粗糙的员工

  汪中求不主张轻易解聘员工。“从成本上讲,培养一个员工花费大量精力财力,轻易放弃是极大的浪费。”

  然而,有一次,他还是解聘了一位财务人员。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桌子总是很乱,账本摆放不整齐。“如果别的工作倒也罢了,财务是最要求细心和严谨的。”汪中求提醒几次,丝毫不奏效。“有一天让她找个数据,她手忙脚乱翻了半天都没找到。如果她做企划,或者搞美工,把颜料弄到脸上都没关系。但对财务人员来说,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怎么能做好账,怎么能坚持保证试算平衡?”

  汪中求曾有过四任秘书。他对秘书们的要求是,提前30分钟上班,准备好所有文件。一份材料,如果一眼就能看出明显的错误,汪中求会很不客气地打回去,让秘书重新修改。“我的要求是,你在自己的水平范围内认为完全没法再修改了,再提交给我。你可以不聪明,但做事情必须得用心。”“我对他们说,‘才人因傲而败,常人因惰而庸’,并不是我汪中求多么重要,而是我们的效率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效率,决不能拖拖拉拉。”

  他的几任秘书,后来有被挖到外企做副总的,有到知名大学读EMBA的,“人生提升很明显。”

 

  家庭生活不讲精细化

  汪中求是个讲究细节的人,他的妻子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比如茶几总是不够大,什么都扔在上面;找一件衣服翻箱倒柜,记不得放什么地方;出差穿着白色的鞋子,箱子里预备的全是黑袜子。你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不少吧,这是一种多大的人生浪费。”

  有一次,俩人出门乘出租车。下车的时候,负责行李的妻子把手提电脑落在了车上,里面有汪中求大量的资料和读书笔记,还有他写了一半的书稿。“看她难受的样子,我反倒劝她,资料可以重新找,稿子结构框架还在我脑子里,再写一遍说不定又会出现新思路。但她觉得自己闯了大祸,很长时间才缓过来劲儿。”

  在汪中求看来,生活就是一种互补和搭配,家庭就是一个相互妥协的共同体。“虽然有些不太赞同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还可以迁就。太太还是有很多优点,而且娶她就得接受她的缺点,生活是不必要精细化的。”

与社会相衔接的细节又是需要的。女儿大学期间,汪中求曾给她写过《待人接物的36条建议》。女儿大学毕业那年,他给女儿写的信有这么几句话:

有一条路是必须你自己去走的,那就是人生的弯路。

社会是不公平的。曾国藩有一句话叫:“打断牙齿,和血吞”。

这个社会只欠一个给你生存的机会,其他的都不欠。

实习的时候,汪中求把女儿送到大连的一家酒店,从前台做起。“受受别人的气,对她来讲挫折教育比某种学问教育重要得多。”

已经大学毕业的汪中求与女儿的关系是朋友式的。父女的对话是这样:

老爸最近身体怎么样?

少时练武术,基础好,暂时没问题。只是总是住高楼、天上飞、不落地、少地气。

老爸总在天上飞,会得到仙气呀。

 

  精细化专家与大而化之的佛学

  文科出身的汪中求特别喜欢历史和佛学。每到一个地方,他最喜欢做的,就是研究当地的佛塔。“佛塔有很深的内涵,塔的存在蕴涵了很多文化内容。比如它的起源、建筑价值、壁画、雕塑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很多地方庙毁而塔存就很是奥妙无穷。”

  在世人看来,佛法讲究的是宽广,是放下,是大而化之,这与汪中求一直主张细节是否矛盾?

  汪中求的看法是:不矛盾。“佛学其实是最严谨、最讲究秩序的。比如16罗汉怎么排列,比如我们上香为什么必须烧三炷香,都是有说法的。当年西安扶风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子被送到台湾展出时,怎么出寺,怎么上船,中间有哪些仪式和流程,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你能说佛法不注重细节吗?孙中山先生就有过佛学是科学的提法。”

  而对历史,汪中求的看法是:那里面有社会运行的全部规则,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全部经验。“所以,我觉得,在中国,一个学者要做得最多的,就是‘采油厂’,把那些历史蕴涵的古代人的智慧给挖掘出来。”

现在的汪中求,正在写与汉文帝的管理有关的东西。“早就写完了,已雪藏了两年,还在不停打磨。”

“《细节决定成败》是踩到了时代的鼓心上,我希望我的下一部书也能够。”他用一句话总结了未来的梦想。“如果还能写一本书,死后还能卖20年的书,那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圆满了。”

(本文是根据《河南商报》记者焦素芳的采访文章稍作订正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