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精细化管理 |
唯有专业化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难的,所谓“难”只在于做事的人是不是最合适的。任何事总有也只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最擅长做。因此,我们提出精细化管理特别强调专业化。
我们提出的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经营方向的专业化;
二是员工岗位分工的专业化。
企业经营方向的专业化是一个战略问题,首先是理念问题。几十年来,企业界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亦乐乎。多元化常常带来企业新的增长点,带来发展的新机会;专业化能集中力量做好事情,向专、精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内在的竞争力。吴敬琏老师曾经提出过中国企业的精细化要靠“三化”来实现,即归核化、区隔化、国际化。我们还没有看到吴敬琏老师做出的详细解释。“归核化”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企业经营方向的专业化,把核心资源、核心力量归结到集中的行业、少量的产品和细分的市场。你这个企业到底应该做什么,首先看你最擅长做什么,别人不容易打败你的东西是什么。
在这里,我不想举多少例子,讲太多故事,任何一种观点持有者都可以讲100个支撑自己观点的故事。我想说我的7条理由:
1.
2.
3.
4.
5.
6.
7.
于是,我们存在很多见怪不怪的现象:技术方面,一间公司三五个工程师,却要负责七八个系列的产品,而且既要保证品质,还要保持开发,既要研究技术,还要讨论工艺,既要分析性能,还要分析结构;营销方面,也是一两个亿的规模,动不动就铺设在全国几十个省市,五六个业务人员还忙不过来,平均销售额低,人均销售费用高。我们总是提醒朋友的公司不要只是关注销售额,更要关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
员工岗位分工的专业化早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中就提出来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节约工作转换时间,还有助于工具的改进,重复作业可以提高工人技能(《管理学》,张玉利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二版)。现在的问题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不仅是需要,而且是必须。时代的发展使得几乎所有行业知识量越来越大,信息更新越来越快,品质标准越来越高,已经没有人能够在多方面都很优秀了,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得比别人好就很不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正在日益成为大多数人的警语。
当然,新的企业再造理论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管理,使得过程被组织结构所分割和掩盖。组织中某一特定部门的人员仅仅关心自己份内的事情,对整个过程的前后关系并不清楚甚至也不关心,结果很容易出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这种思考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工业化刚刚开始、职业化程度偏低的中国企业,不可因噎废食,在基础业务流程还没有熟悉之前,首要问题不是改造和重组,而是学习和适应。更需强调的是我们的企业组织要学会沟通,包括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我们的企业很多连例会设计都没有,沟通无绪,更不用说有效、高效,把基础做扎实是首要任务。如果,我们因此为籍口,放弃人员专业化分工的重视程度,就会邯郸学步,最终所用人永远排斥在内行之外,更不会有专家产生。
有一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同一种工作干久了,员工
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失去职业兴趣和工作的兴奋点。我想要防止职业上的审美疲劳,要做到以下几点: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