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纽约”段落的分镜头剧本如下:
1、火车站站台
30年代 (青年时空)
镜头1
:全景—中景
“面条”从远处走来,他走到售票柜台站住。
镜头2
: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问“面条”:“您去哪儿?”
镜头3
:近景
“面条”无语。
镜头4
: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又问了一遍:“您去哪儿?”
镜头5
:近景
“面条”:“哪儿都可以。我坐头班车。”
镜头6
: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巴特罗。”
镜头7
:近景
“面条”:“可以,单程票。”
镜头8
: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撕票:“20。”
镜头9
:近景
“面条”接过票。他转过头,他看到了什么。
镜头10:小全 墙上的壁画。壁画的中央是一面镜子。抒情的音乐响起。
镜头11:近景
“面条”专注地看着。
镜头12: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的脸。
镜头13:近景—小全
“面条”转过身,他走向小卖部买东西。
镜头14: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在记帐。
镜头15:小全—小全(摇)
“面条”从小卖部走向壁画。“面条”走到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
2、火车站站台
(35年后,1968年,老年时空)
镜头16:特写—全景—中景(移、摇)
空空的镜子。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影片主题音乐《昨天》响起。
“面条”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自己……“面条”转过身,走向售票柜台。“面条”身后镜子外框的壁画的内容已经改变了。
“面条”来到售票柜台:“我要辆出租车。”
售票员走了过来,这是一张青春的面容。
读解
“重返纽约”段落的主要内容是:
“面条”得知匪徒追杀自己后,只得离开纽约。35年过去了,“面条”收到一封纽约来信,他重返纽约。
“重返纽约”段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火车站”和“照镜子”。
1、火车站
表现时光过去了35年,表现一个人35年之后的旧地重返。会有各种各样的制作方案。这里,导演把它处理为一场戏。并且,他把这场戏安排在了同一个地点:火车站。
火车站是一个有意味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讲,“火车站”与“家”不同,火车站是一个人们经过但不会停留的地方;对于火车站来讲,尽管火车站自己是凝固不变的,可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人会与火车站相伴长久,他们都是火车站前面的匆匆过客。
其实,人生的意味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匆匆过客。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可惜的是,人们并不明了:自己如同火车站中的匆匆旅客。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想一下:自己为何如此步履匆匆,忙碌奔波?
显然,导演对火车站的感受是强烈的。所以,他把连接“面条”35年前后的场景,选择在了火车站。
2、照镜子
“照镜子”在本段落中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整部影片的神来之笔。
“镜头15”到“镜头16”是一个大的时空转场。时光一下子过去了35年。这个转场是通过主人公“照镜子”的动作完成的。
1、火车站站台 30年代
(青年时空)
镜头15:小全—小全(摇)
“面条”从小卖部走向壁画。“面条”走到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

2、火车站站台
(35年后,1968年,老年时空)
镜头16:特写—全景—中景(移、摇)
空空的镜子。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影片主题音乐《昨天》响起。
“面条”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自己……

“镜头
15”和“镜头16”是两个连接镜头:
A、同样物体连接(镜子)。
B、同一个人连接(“面条”)。
C、人物的动作连接(“面条”照镜子)。
然而,“镜头15”与“镜头16”连接的最大奥妙,并不在于外在的镜头组接上。
“镜头15”是年轻的“面条”买过火车票后,他走到镜子前面,他要在告别纽约之前,对着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镜子16”是延续“镜头15”中“面条”的动势,“面条”的面容呈现在镜子中。
然而,这却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镜头15”中的英姿焕发的“面条”,在“镜头16”中,已经两鬓斑白,步履缓缓。
时光整整过去了35年。
35年!这是“面条”的青春岁月。35年!这是“面条”生命中的最好时光。35年,这得需要多少的回忆,多少的“闪回”,来交待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
可是,这里,却是“面条”在“照镜子”。一个大的时空转场,电影制作者用一个动作完成。可见,制作者电影技巧的炉火纯青。
“稍稍的停顿”
在“镜头16”中,“面条”的脸出现之前,空空的镜子的特写居然有一个“稍稍的停顿”。这是让人异常动心、使人泪下的一笔。就是这个“稍稍的停顿”,它是“面条”35年青春的时光。

我一直考虑这样的问题,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影片主人公“注视”镜子的细节。注意是“注视”镜子,而不是“照镜子”。
就像“艾尔”(影片《鸟人》的主人公)伫立在镜子前面,他面对镜子,用力地扒开自己脸上的绷带。
就像“萨拉”(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一边为自己画像,一边“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迈克”(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深夜离开身边熟睡的安娜走到窗前,他“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安娜”(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走到梳妆室的大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面条”(影片《美国往事》的主人公),35年后,重返纽约,他站在火车站的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麦克斯”(影片《美国往事》的主人公),在他已经成为了“贝利部长”之后,他站在镜子前面“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黛布拉”(影片《美国往事》的女主人公,“面条”昔日的情人),在她已经成为好莱坞的明星和“贝利部长”的情人后,她脸上涂着重重的油彩坐在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
俄国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经常出现镜子。他迷恋镜子,迷恋镜中映出的景象。他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镜子》。那是他的创作高峰,也是他本人最偏爱的作品。
其实,说到底,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一面最大的镜子始终存在。它是塔氏的创作动力和准绳。
那面最大的镜子就是“银幕”。它映照着世界、生命和人生。
塔尔科夫斯基讲:“如果世界是高深莫测的,那么影像也必然如此。我们无法了解宇宙的全貌,但是,影像却能表现其总体。影像是真理的印象,让我们在盲目之中瞥见真理的灵光。具体的影像必然是忠实的……即便是最简单地展示,只要它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恰如生命本身。”
注1
塔尔科夫斯基又讲:“影像的功能诚如果戈理所说,是在表现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和论述。它并不指涉和象征生命,而是将它具体化,表现它的独特风貌。”
注2
塔尔科夫斯基曾经引用了一位观众给他的来信。信中的表述动情而且形象:
“谢谢你的电影《镜子》,我的童年就是那样……但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是那样的风,那样的雷,那样的雨……‘加尔卡,把猫弄到外面去。’我的祖母喊着。房里一片漆黑,油灯也熄灭了,等待母亲回来的感觉充塞了我的整个灵魂……你知道吗?在那间黑暗的影院里,凝视着被你的天才所照亮的那片银幕,那片刻,是我此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注3
应该说,塔尔科夫斯基对镜子的认识独到、深入。
但是,镜子又何止在电影中。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到了镜子的面前。
我开始“注视”镜中的自己。
我惊异地发现:就是在这面水银和玻璃制成的、闪闪发亮的、能够映照出我们的影像的镜子的后面,其实还有一面镜子。
这真是一面神奇之镜:
它是跨越空间的。它能够使我们自由地出入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它是跨越时间的。它能够使我们自由地出入世界的过去或者未来;
它是跨越我们人的形体的。它能够使我们跨过自己外在的形体,进入到自己的内心。
它是冥冥中的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
它是上苍、上帝和神的目光。
它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都在那里。在那玻璃的后面,在那水银的深处。它静静地、没有任何表情地“注视”着你。
此时此刻,你突然会感到自己和“人”的渺小,你突然会感到命运的神秘和不可抗拒。
此时此刻,你会深切地感到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境界和力量。
“他”又是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