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牧的电影微博
苏牧的电影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48
  • 关注人气:2,8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中的镜子

(2007-10-31 01:17:33)
标签:

电影读解

《荣誉》修订版

苏牧

分类: 苏牧看电影

电影中的镜子

 

    “重返纽约”段落的分镜头剧本如下:

   1、火车站站台  30年代  (青年时空)

    镜头1 :全景—中景      “面条”从远处走来,他走到售票柜台站住。

    镜头2 :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问“面条”:“您去哪儿?”

    镜头3 :近景             “面条”无语。

    镜头4 :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又问了一遍:“您去哪儿?”

    镜头5 :近景            “面条”:“哪儿都可以。我坐头班车。”

    镜头6 :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巴特罗。”

    镜头7 :近景             “面条”:“可以,单程票。”

    镜头8 :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撕票:“20。”

    镜头9 :近景            “面条”接过票。他转过头,他看到了什么。

    镜头10:小全         墙上的壁画。壁画的中央是一面镜子。抒情的音乐响起。

    镜头11:近景             “面条”专注地看着。

    镜头12:近景             年迈的售票员的脸。

    镜头13:近景—小全      “面条”转过身,他走向小卖部买东西。

    镜头14:中景             年迈的售票员在记帐。

    镜头15:小全—小全(摇) “面条”从小卖部走向壁画。“面条”走到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

 

  2、火车站站台    (35年后,1968年,老年时空)

    镜头16:特写—全景—中景(移、摇)

    空空的镜子。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影片主题音乐《昨天》响起。

    “面条”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自己……“面条”转过身,走向售票柜台。“面条”身后镜子外框的壁画的内容已经改变了。

    “面条”来到售票柜台:“我要辆出租车。”

    售票员走了过来,这是一张青春的面容。

 

  读解

     “重返纽约”段落的主要内容是:

    “面条”得知匪徒追杀自己后,只得离开纽约。35年过去了,“面条”收到一封纽约来信,他重返纽约。

    “重返纽约”段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火车站”“照镜子”。

  1、火车站

    表现时光过去了35年,表现一个人35年之后的旧地重返。会有各种各样的制作方案。这里,导演把它处理为一场戏。并且,他把这场戏安排在了同一个地点:火车站。

    火车站是一个有意味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讲,“火车站”与“家”不同,火车站是一个人们经过但不会停留的地方;对于火车站来讲,尽管火车站自己是凝固不变的,可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人会与火车站相伴长久,他们都是火车站前面的匆匆过客。                                               

    其实,人生的意味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匆匆过客。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可惜的是,人们并不明了:自己如同火车站中的匆匆旅客。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想一下:自己为何如此步履匆匆,忙碌奔波?

    显然,导演对火车站的感受是强烈的。所以,他把连接“面条”35年前后的场景,选择在了火车站。

   2、照镜子

    “照镜子”在本段落中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整部影片的神来之笔。

    “镜头15”到“镜头16”是一个大的时空转场。时光一下子过去了35年。这个转场是通过主人公“照镜子”的动作完成的。

    1、火车站站台  30年代  (青年时空)

    镜头15:小全—小全(摇)  “面条”从小卖部走向壁画。“面条”走到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

   

电影中的镜子

 

    2、火车站站台    (35年后,1968年,老年时空)

    镜头16:特写—全景—中景(移、摇)

    空空的镜子。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影片主题音乐《昨天》响起。

    “面条”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自己……

  电影中的镜子   电影中的镜子

 

    “镜头 15”和“镜头16”是两个连接镜头:

    A、同样物体连接(镜子)。

    B、同一个人连接(“面条”)。

    C、人物的动作连接(“面条”照镜子)。

    然而,“镜头15”与“镜头16”连接的最大奥妙,并不在于外在的镜头组接上。

    “镜头15”是年轻的“面条”买过火车票后,他走到镜子前面,他要在告别纽约之前,对着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镜子16”是延续“镜头15”中“面条”的动势,“面条”的面容呈现在镜子中。

    然而,这却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镜头15”中的英姿焕发的“面条”,在“镜头16”中,已经两鬓斑白,步履缓缓。

    时光整整过去了35年。

    35年!这是“面条”的青春岁月。35年!这是“面条”生命中的最好时光。35年,这得需要多少的回忆,多少的“闪回”,来交待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

    可是,这里,却是“面条”在“照镜子”。一个大的时空转场,电影制作者用一个动作完成。可见,制作者电影技巧的炉火纯青。

 

    “稍稍的停顿”

    在“镜头16”中,“面条”的脸出现之前,空空的镜子的特写居然有一个“稍稍的停顿”。这是让人异常动心、使人泪下的一笔。就是这个“稍稍的停顿”,它是“面条”35年青春的时光。

 

电影中的镜子

 

     我一直考虑这样的问题,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影片主人公“注视”镜子的细节。注意是“注视”镜子,而不是“照镜子”。

就像“艾尔”(影片《鸟人》的主人公)伫立在镜子前面,他面对镜子,用力地扒开自己脸上的绷带。

就像“萨拉”(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一边为自己画像,一边“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迈克”(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深夜离开身边熟睡的安娜走到窗前,他“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安娜”(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人公)走到梳妆室的大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面条”(影片《美国往事》的主人公),35年后,重返纽约,他站在火车站的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麦克斯”(影片《美国往事》的主人公),在他已经成为了“贝利部长”之后,他站在镜子前面“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黛布拉”(影片《美国往事》的女主人公,“面条”昔日的情人),在她已经成为好莱坞的明星和“贝利部长”的情人后,她脸上涂着重重的油彩坐在镜子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

俄国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经常出现镜子。他迷恋镜子,迷恋镜中映出的景象。他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镜子》。那是他的创作高峰,也是他本人最偏爱的作品。

其实,说到底,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一面最大的镜子始终存在。它是塔氏的创作动力和准绳。

那面最大的镜子就是“银幕”。它映照着世界、生命和人生。

塔尔科夫斯基讲:“如果世界是高深莫测的,那么影像也必然如此。我们无法了解宇宙的全貌,但是,影像却能表现其总体。影像是真理的印象,让我们在盲目之中瞥见真理的灵光。具体的影像必然是忠实的……即便是最简单地展示,只要它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恰如生命本身。” 1

塔尔科夫斯基又讲:“影像的功能诚如果戈理所说,是在表现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和论述。它并不指涉和象征生命,而是将它具体化,表现它的独特风貌。” 2

塔尔科夫斯基曾经引用了一位观众给他的来信。信中的表述动情而且形象:

“谢谢你的电影《镜子》,我的童年就是那样……但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是那样的风,那样的雷,那样的雨……‘加尔卡,把猫弄到外面去。’我的祖母喊着。房里一片漆黑,油灯也熄灭了,等待母亲回来的感觉充塞了我的整个灵魂……你知道吗?在那间黑暗的影院里,凝视着被你的天才所照亮的那片银幕,那片刻,是我此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3

应该说,塔尔科夫斯基对镜子的认识独到、深入。

但是,镜子又何止在电影中。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到了镜子的面前。

我开始“注视”镜中的自己。

我惊异地发现:就是在这面水银和玻璃制成的、闪闪发亮的、能够映照出我们的影像的镜子的后面,其实还有一面镜子。

这真是一面神奇之镜:

它是跨越空间的。它能够使我们自由地出入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它是跨越时间的。它能够使我们自由地出入世界的过去或者未来;

它是跨越我们人的形体的。它能够使我们跨过自己外在的形体,进入到自己的内心。

它是冥冥中的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

它是上苍、上帝和神的目光。

它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都在那里。在那玻璃的后面,在那水银的深处。它静静地、没有任何表情地“注视”着你。

此时此刻,你突然会感到自己和“人”的渺小,你突然会感到命运的神秘和不可抗拒。

此时此刻,你会深切地感到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境界和力量。

“他”又是谁呢?!……


                             ——摘自〈荣誉〉修订版  苏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