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来,湖南卫视以其中国省级电视台一流的节目和业绩,唯一敢叫板中央台的地方台,具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便有人不无夸张、拔高,很不客观、恰当地称其是“新湘军”、“文化湘军”、“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代表”。这就让人有些怀疑了。
首先客观说,湖南卫视确实办得不错,我也挺喜欢看的;作为湖南人,我也为它感到自豪。可是,要说它与“文化湘军”,与“湖湘文化”有什么关系,我却觉得奇怪;更要称赞它是湖湘文化的代表,那尤其不知是从哪里说起了。
湖南卫视办的什么节目,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它是一个娱乐台,年轻人的电视台,朝气的、狂热的、青春的、偶像派的电视台,歌舞啊,晚会啊,情感啊,搞笑啊,游玩啊,明星啊,演艺圈啊,海选制造“超女”“快男”啊,琼瑶式的爱情片啊……甚至有些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歌舞升平。你可以勉强叫它“世俗文化”“娱乐文化”“市民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但与湖湘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过去湖南卫视搞过“新青年”、“千年论坛”,似乎有些文化、学术、思想了,但也基本上不是专指的湖湘文化,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当代文化;并且因为其不够大众,收视率不高,寿命非常短暂,影响便极有限。去年做过一部颇有反响的“红色偶像片”《恰同学少年》,但仅此一个电视剧,似乎也不好说就能代表湖湘文化了。《晚间》倒还挺生动、真实、平民化,但一则不完全是发生在湖南,二则讲的是社会,并非文化。
“文化湘军”是什么,“湖湘文化”是什么?这是爱吃辣椒爱“闹事”、桀骜不驯、性格鲜明、被称为“中国的普鲁士人”的湖南蛮子们,在千百年里形成的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风格和主张,自屈原、贾谊、蔡伦到魏源、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他们的忧国忧民,关心百姓,关注现实,经世致用,挺身而出,敢作敢为,堪称血性儿女。他们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是鲁迅所说的“民族脊梁”。请问,这些内容和特征,在湖南卫视里有吗?又占几何?甚至,从某个意义上说,湖南卫视的节目和风格,与湖湘文化刚好是对立的,是互相排斥的。世俗的、肤浅的、娱乐的、狂热的东西,应该为真正的湖湘文化所批判,所不齿。
以忧国忧民,关注苦难,反思现实,寻求改良为己任的湖湘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的、物质的、娱乐的、世俗的时代,其实是有些不合时宜、冷清沉寂的。所以,曾经作为湖湘文化代表的“革命湘军”、“启蒙湘军”、“文学湘军(更恰当是人文湘军)”、“教育湘军”,近些年几乎无(外)人问津,也无(己)人坚持了。只在海外有个龙应台,早前是写过几篇好杂文的。省内写小说的残雪、王跃文、唐浩文、阎真,写散文的叶梦、王开林,被评得很高,倒也有些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追求,但似乎与传统的湖湘文化的主旨、风格也没有什么渊源了。
而湖南卫视这些年走红,是有它自己的一条路子的,抓住了娱乐、商业时代的特征,抓住了年轻人的性格和爱好,搞好了几个节目、几部本子、几次活动,终于成功了,但与湖湘文化无关。
前面我已说过原因,真正的湖湘文化,在目前这个年代是不可能走红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