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4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2年1月12日中午摄于广州烈士陵园。图为一株朴树在湖中倒影与水中大石、湖岸落叶、绿草组成的画面。
他问父母是否因子女没孩子而遗憾
这就是题图朴树倒影的原树。我是先被湖中树影吸引拍摄下来,再补充拍这幅岸上的树。
我在东山湖公园独舞、拍摄,渐渐被很多游客认得,而我出门不戴老花眼镜,对方也没太特别的衣着发型(不像我常穿大摆长裙、提大挎包,露一截连接飘带的杆子),十有九次认不出对方。人们除了夸我多年如一日坚持锻炼,有人还问为什么总不急于回家,在外自由支配时间,我会大方地回答,儿子在国外结婚了,我不必替儿子做饭,也没有孙子要带,先生病逝三年了,我照顾好自己就行。至于听者会不会替我遗憾,我并不在意,我自己觉得没事。去年12月中旬,一位上海男同私信求助,聊了几次,关于抑郁、出柜,17日还聊到生育。我俩交流如下——
他
吴妈妈,还有一件事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生孩子,或者是很多的同志都没有孩子,会不会你们做父母的有遗憾,同志们老了的时候也会很可怜,没有了精神寄托和希望?
我
我不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一样,比如是否要生育后代,就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异性恋也不一定要结婚生育,同性恋若有机会登记同性婚姻,自然会有不少男同、女同与自己的同性伴侣结合,但也有继续独身的,看本人是更享受独身还是二人世界。谈到生孩子,夫妻婚后不要子女的“丁克家庭”历来存在,国家不能干预,父母亲友也不能干预,这是他和她的选择,是夫妻的权利。他们肯定想通透了才不生孩子,旁观者怎么看都不重要,当事人并不觉得是遗憾。养育孩子可以算人生一部分内容,但并非不可或缺,更不应拔高夸大为“精神寄托”和“希望”,不然这样的人生实在太缺乏自我。子女万一发生意外,父母岂不是没法活了?子女若没有按父母意愿成长,父母就要绝望、崩溃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人都越来越明白,不能靠子女养老,而靠社会形成良好的养老机制。我们每个人都要未雨绸缪,提早为晚年做精神与物质准备。

相识十年的叶竹最近私信写道:“疫情之下,我知担心你是多余,因为你足够自律和自理,有助理和网友帮,也会找乐,广州生活和管理都很显一线大城市的水准……那就祝福你开心每一天吧!”我留意到“也会找乐”这评价,不禁有点得意。是的,如果等着别人给你送上快乐,那就很难时常快乐,因为老祖宗都说了,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连气候都会时冷时热呢。我不是每天穿单衣跳舞还出汗吗?本该锻炼结束赶紧擦汗换衣服,尽快回家洗热水澡休息的,我却仗着身体不错没这样做,反而挎着G10相机在园内慢慢逛,随手拍。最近迷上五拱桥头那丛冬瓜冬红花,知道一年一度绣眼鸟来吸花蜜,于是每天都在那儿待二三十分钟,希望抓拍到鸟儿动态。确实有不少较满意的习作,但也确实吃了亏:风寒感冒几天,正在痊愈。这几天我没敢跳舞,而是穿毛衣、外套、厚裤子,还要戴绒帽,才出门去户外走动。第一天去东风公园,第二天去东湖公园,第三天去烈士陵园,今天去海印桥下珠江北岸。每天都带着相机找乐,也都多少有点收获。天气最阴冷那天去烈士陵园,湖水浅,游客少,花木也是过冬的模样,不怎么吸引人。但我心情平和四处漫步,小径高低错落四通八达,拍摄过程挺快乐。
按时间顺序发1月12日烈士陵园随手拍:

我从东风路走到烈士陵园北门进入园内。
大象、青蛙和花猫。
中朝血谊亭
我被朴树上的鸟叫吸引,但树高枝桠细密很难拍到清晰的鸟。忽然一只肥硕的鹊鸲飞落左侧栏杆柱头,简直是送到眼前的礼物!我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再想拍一幅,它已经飞走了。
湖畔蒲桃老树红色的新枝嫩叶迸发着生命力。
摄影班学员们在等候鸟儿飞到两棵树上以便拍摄。
我发现草地上一只乌鸫就跟过去拍下来。
1月13日早餐:汤面(西红柿菜心娃娃菜、两鸡蛋、少许面条);午餐:番薯糖水;晚餐:汤(丝瓜红萝卜芹菜)、红烧鸡翅、白米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