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同性/同志 |
分类: 出柜话题 |
阿坚和远涛在广州花园酒店大堂一角(1985年,38岁)
母亲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 曾为是否出镜犹豫两天
□ 相丽丽 (《新京报》记者 )
对话动机
对于儿子的选择,她有怎样的理解?她的“公开支持”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对于外界的批评,她又有怎样的反应?昨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吴幼坚(以下简称“吴”)。
吴幼坚 女,60岁,家住广州,有35年文字工作经历。她在自己的网上博客中,撰文公开支持同性恋儿子。作为母亲,吴幼坚接受同性恋儿子,认为爱孩子就要去了解他帮其减压。
“公开支持儿子,我犹豫过”
有人说我是不着调母亲
不把它当丑事就不用怕
吴:我并没有大吃一惊。我对他说,现在你眼前没有优秀的女孩,以后上大学了工作了,接触很多优秀的女孩,也许就发现自己喜欢异性了。他就简单说了一句:“这是不能改变的。”
新京报:很多网友并不相信你真的没有过内心挣扎。
吴:真的是没有。这完全不是那些人想像的,我内心挣扎啊、压抑啊,痛苦了多久。
可能因为我内心从来都强烈地想着,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儿子是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他觉得幸福,你做父母的非要拗着他走另一条路。你还以为自己做得多好,但他不快乐不幸福,又有什么好处呢。
儿子后来告诉我,跟我坦白那晚,他睡得不安稳。但我倒呼呼大睡———这件事,你只要不把它当丑事坏事,就不用害怕的啦。当时也没想到要公开,从知道到公开,那还不是一个层次。
新京报:你觉得儿子为什么能坦白这件事?
吴:因为他自己心里头很明白。他从小爱看书,成熟程度也超过同龄人,对自己很清醒。
对儿子,我一直是平等交流。平常,我的心里话,我的困惑什么的,都对他说。他有什么不能对我说呢?
为是否出镜犹豫两天
新京报: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母亲,你怎么想到公开身份的?
吴:其实是一步步走到那儿的。2004年有一次,孩子跟我说,北方一家电视台要请他做节目,会出现在电视上。我们说,行啊,没什么,你去吧。
后来,广州一家电视台也要拍档节目,要来家里采访,我们也说没意见。但儿子用了化名。这次因为是本地节目,很多亲戚看到了,跟我说,电视里那个同性恋男孩,怎么那么像你儿子啊。我就有点支吾,因为跟大家还不好说,条件不成熟,就没正面回答。
第三步就是,南方电视台也要做期节目,提出要采访父母,让我们出镜。我儿子就对他们说:“爸爸肯定不出镜,妈妈我不能代她作决定。”儿子后来要我考虑,我犹豫了两天,还是同意了。
新京报:犹豫的时候,你主要顾虑什么?
吴:你想想,一个同性恋者,公开身份,肯定不是出什么风头,因为出去就是压力和舆论,他不会受到误解,但我出去公开支持就不同了。
我是个母亲,在广州又有很多人认识,亲戚朋友一大堆,如果冒头就会被认出来(笑)。这需要下决心的,出来就要承担责任。不然你以后肯定会后悔,那又何必呢?
不过,犹豫的两天里,我还是自己下了决心———再等别人有勇气站出来,不知道要多少年,既然是有意思的事,就出来做了吧。作完决定,当时就很轻松了。
相信科学心就平静了
新京报:既然这样,你认为阻碍父母接受子女是同性恋的原因在哪儿呢?
吴:对于同性恋者身边的朋友来说,知道他是同性恋,这个弯往往比较容易转过来,因为他们没什么利害关系。
但父母从小看孩子长大,都只有一个打算:就是按大家该走的路去过一辈子。除了出乎意外这一原因,很多父母也缺乏科学知识,没接触过同性恋,认为他们是不正常的、坏的、不卫生的。第三个就是,害怕亲戚朋友的舆论。
新京报:你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同性恋的孩子?
吴:可能爱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了———你爱你的孩子,就要想办法去了解他,了解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只要你相信科学,心就平静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知道他没病没错,为什么不接受,为什么不帮他减轻压力呢?
最要不得的是给他们压力,逼他们非要找个异性的结婚。他们不幸福,你做父母的心里也不会安乐。最应该爱他们的人,不该是这个态度。
新京报:周围的亲朋好友现在怎么说你?
吴:有个朋友对我的印象是特别能扛得住事。
新京报:以后有什么打算?
吴:我希望同性恋者都动员父母来看我的博客。让他们的父母知道,哦,这个女人的儿子和我孩子一样,她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