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6月20日载《终结者2018》评

标签:
杂谈 |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为了怕自己的码字能力的弱化,近近期重操旧业,此文载于《北京晚报》6月20日光影版。
《终结者2018》:对妖魔实施人性化的外科手术
《终结者2018》作为《终结者》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我们必然会注意到它与前三部作品的区别。
在《终结者2018》中,不见了前三集中匪夷所思的时空穿越,而是直接进入了前三集中作为未来背景而存在的人与“天网”的生死决战。
如果说前面三集受情节的制约,是个体之间的较量的话,那么,在《终结者2018》中,则是全面的人与机器的战争。
这必然使得《终结者2018》有着更为强烈、更为全景的未来战争的宽幅图景,现在特效也为影片制造出未来战争的震撼图景而创造了可能。
而《终结者2018》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终结者”作为前三集中机器凶蛮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对机器文明无限蔓延后可能反作用人类的内心畏惧。前三集中,电影特效无一不在“终结者”那种死缠烂打的蛮性上大做文章,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集中,液态机器人被打得粉身碎骨,却依然凶相毕露,直至全身融化,方才寿终正寝,淋漓地妖魔化出机器人异化后所能达到的最恐怖的景象。
到了《终结者2018》中,我们看到人类正面与宠大的“天网”电脑展开了殊死决战,但在影片中,机器人马库斯却并非如前几集中所看到的那样是一个蛮横肃杀的化身,而在身上带上了几分人情味。
这个机器人有着钢铁的化身,但却因为拥有人类的心脏,使得他在最为关键处保留了人类的灵魂,而正是在这种决定生命性质的终结表征作用下,机器人马库斯终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阵营,背叛了制造他、给他以使命的机器人团队,站到了人类这一边,与人类并肩作战,共同反对他曾经所属的阶层。
相比之下,前三集中的“终结者”听命的是指令,是忠实的电脑指令的机械执行者,第二集中,我们看到,正因为在年幼的唐纳的指令的感染下,本来铁血无情的机器人逐渐地具备了人类的情感,但那仅仅是人类思想的一点萌芽,诱发因素,还是人类输入指令对他的影响。而在《终结者2018》,我们看到机器人有了人性的闪光,有了自己的善恶判断。
在前三集中作为闪回存在的未来的战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弹痕遍地、天崩地裂的荒蛮图景,而在《终结者2018》中,我们却看到了机器人身上所焕发出的人性,终于在决定性的时刻,给予人类以至关重要的支撑,一种温暖的气息,弥漫在影片中,而这样的氛围,在前面三集中是看不到的。
而在这种转换中,恰恰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在内质思想上的统一步调。其实近来好莱坞的续集及翻版影片的制作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温情化的路线。比如新版《金刚》一反常态,赋予了人猿以更为人性化的表现,甚至隐约地暗示出人、猿和谐而近似浪漫的情感相通的可能。《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赋予影片的主人公以人性化的光辉,而减少角色身上的黑暗与暴戾因素。《007》系列的最新一部影片中,向来以冷面杀手示人的007罕见地动了真情。可以说,好莱坞一方面在一如既往地妖魔化某些对象的时候,另一方面则把过去自己吓自己的妖魔们给予了更多的人性化解释。就“终结者”而言,早期作品对未来的悲剧性的预言,无疑是对美苏争霸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结局的悲剧延伸,但时过境迁,随着苏联解体而带来世界局势的重新整合,好莱坞代言的美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异已力量的恐怖,已经日益被一种有限的乐观情调而代替,从而使得好莱坞电影里日益愿意用一种温情的目光,重新与阐述与解释当年忧患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妖魔形象。
从《终结者2018》的变迁流布中,我们可以再次明晰地感知到好莱坞心脉中的那一丝微妙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终结者2018》与《超人》、《星球大战》等跨世纪的系列影片一样,可以折射出美国社会思潮的一种潜意识的变化。孔子曾经说过,从读诗中可以知道社会风俗,同样,在今天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电影里承载观念的变化,触摸到社会心理结构的隐性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