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旅游随记之一——乌镇篇
18日,中午,到达乌镇。导游说先吃中饭。车子停在一条宽阔的马路边,两边颇有集镇气象,见沿街处,摊点较多,同事说:看抻面。车窗外,果见有人在路边,拉抻着一条白色的面团样的东西,一次次地拉抻,后来才知道,那是做麦牙糖的,根本不是抻面。
好不容易把车子倒进车位,然后就去一家被一路排开的汽车挡着的餐店,门口已成堵塞,难以进去。
挨着人,随着队伍向内进,插空移身进了饭店,边上均是餐桌,食客就在身边吃中饭,那种感觉真不是很好,在众目睦睦注视下。
在厅里呆了好久,眼睛一无可看,抽空看看餐桌上漂亮MM,聊以消磨时间。等待的目的,是等前一批食客撤退。
总算里间有地方了,一时呼拥而入,坐上了位置。
千呼万唤,才上来午饭。极简陋,令人愤慨,之后几天的浙江之行,都是这样的可以称着喂猪的菜。
菜里有粉皮,百叶,粉丝,都是豆腐制品,肉丝是一丁点看不到,还有几片干巴巴的竹笋,炒着什么。拨拉下两碗饭,暂且充饥。
不知道为什么旅游景点的饭菜质量如此之差,好像明目张胆地斩一下游客。你有风景不错,但明媚在“衣、住、行”,但你的食呢?如此之差的伙食,给人的感觉,就是旅游景点那儿的人,都吃的是猪狗食。
中国人向有古道热肠之遗风,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恨不得捧出最有特色的风味,但现在旅游景点却恰恰相反,令人大为失望。
当然,这也有可能就是导游就订下了这样的食谱,但你这样的快餐,连基本的城市里的普通快餐标准都没有达到啊?完全是用唬弄人的。
吃过饭,下面还有游客在等桌用,立刻抽身让位,出了大门。天气开始热起来,毕竟是苏南小镇,阳光一照,尤如初夏一般。
随着队伍,向乌镇走去。进了门,看到这里是乌镇的西栅去,可能是开辟为旅游景点的一段吧。
一进门,就看到了小桥流水,像极了经常在画片中看到的江南小镇。但并不鲜艳,图片上都经过了加工,有一点超然的味道,现实中看,有一点破旧,也有一点平淡。
导游带着我们过一座桥,说走左边可以升官,右边可以发财,这么一说,大家都选择走了发财的桥。回头看了看,旅游团队塞满了右边的桥道,而左边却空无一人。也许实惠永远是大家唯一的选择啊。做官就是为人民服务,除非做贪官,不然当官真是的很苦,很累的。
过了桥,就进了小街,两边靠的很近,房子都是木板的,面面相觑,道路是石板小道。
先走了一个药店,想到了水浒城里的西门庆的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屋子里吊着药包。
然后,导游就带我们进了一间大屋,是乌镇的民俗展览馆。里面摆放着一张张床。那床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一个大木匣子。可能这里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喜欢的封闭的美学观念。我们外面有城包着,在家里,还用四周的木板来打造一个休息的安宁空间。
导游一路带进去,这里是一个大宅,进了一厅又一厅,每一厅里,都有一个大床,都是是那种盒子一样的大床,看不出有什么差异,导游介绍的很详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四周封的很严实的床墙。
七转八转,从另一个方向又向外走,这里设置的是结婚等礼仪风俗。不知这家大宅原来是不是一家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在这人家转了一圈再出来,基本不走同样的路。
婚俗礼仪是用蜡象来表现的。房子整体的感觉很狭窄,很阴暗,新人进去,好像一生的幸福,就被束缚在这个阴暗的空间似的。屋子里的光线比较暗,现在看来,有一点黑洞洞与世隔绝的感觉,但在过去,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
走马观花地出来,又上了乌镇的主巷,两边是一成不变的面对面的木屋,抬头望,一般是两层楼,上面从木头的壁上,开出窗子,像是那个时代的阳台。木头都很古旧,颜色有一些发次,一点不光线。仰眼看天,只有窄窄的一块细长的天。
又看到了导游所称的消防队的“龙所”,从栅栏朝里看,看到消防工具,可能是通过压力传导的喷水灭火器具,灰不赤留地躺在屋内的阴影下。
因为我走得比较慢,跟着另一个导游团,到了一个酒坊的地方,一路长廊,渐闻酒香,到了里面,坛子增多,最顶头处,一间大屋,里面就是造酒的地方,有一个炉膛下陷到地下的大灶,在这里,游客可以免费品尝自制的酒,屋子里飘着酒香。因对酒没有好感,逛了一圈就出去了。
赶快追上前面的队伍,进入到染坊,屋子前,飘着蓝花布,在空中飘来飘去,有一点像张艺谋《菊豆》中的那个染坊的样子,里面看了看,也就是几只大缸,可能是用来染布的,中间的屋子是服装博物馆的样子,介绍各种服装,也无暇细看,随着队伍继续前行。
又向前走了一段,向左一拐,上了一座小拱桥,到了另一边的河岸上,这时候,才看到,另一边的河道上一直有走廊的。于是,我们离开了小街的街道,通过小桥,来到另一个岸边的廊道上行走了。
这里看到了经常在图片上看到的经典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图,大家贴着水边,纷纷拍摄留念,水上游船来来往往,使水面灵动而活泼。据说坐船是八十元钱,但恰恰是这些付费的船,给水道带来了活力,既能赚钱,又激活了风景,可谓是一举两得也。
然后,就顺着长廊,贴着水边,一路前走。路边大多是商业性的小店,因此走的很快。不久就到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路,已经走出了整个小街了。在这里有一个关卡的。我们出了旅游区,但风景区是一票多用的,后来,我们又重新回到这条街道,回来起点位置。
过了一座较大的桥,来到了一个广场样的地方,南边的位置是一个戏台,台上正在唱着,但大家也无心去看,在广场上到处乱看。唱戏的声音像在哭,也听不清在唱什么。北边是一个道观,本来乌镇导游是想带我们进去看看的,但,带我们出来的导游说不去看了,我们便被带着来到了小河北边的那一条街道。其实这条街道,就是我们刚刚进入乌镇时的那条街道,只不过我们中途被带到了彼岸而已。现在我们从另一头,继续沿着这条主要小街往前走。
原来这里是茅盾纪念馆,是他的童年时呆过的地方。房子很大,想来茅盾家是一个大户。在这里,与茅盾的塑像留了一个影,里面是他的事迹展,从另一边出来时,看到了他这一家的方方面面,有灶,有小书屋。房间都很不大,小巧玲珑,门槛很高,走路得小心。这些错落有致的小屋,一个个看似杂乱,却很有序的排在一起,使整个屋子像迷宫似的。
我特意回首看了看这些似乎刚刚整修过的屋子,想象着过去的时代,一个少年在这个环境里转一圈,要花费很少时间,可以在这里捉迷藏。过去时代的男男女女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怎样在这样的曲径回廊中相遇,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的浪花?无法知道当时人们的心境,今天我们走过时,只能看到那弯弯曲曲的结构,但我们已经没有了当时人的目光,那一份心灵。我们回首时,再也不能找到过去的哪怕一点的灵魂。
回来后,我把茅盾先生的《林家铺子》找来复习了一回,意图从中找到过去时代的鲜活的人物,想象了一下,当年的那个林小姐,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怎样放飞她的憧憬,她的娇媚,她的希望?
出了茅盾纪念馆,在对面真的看到了“林家铺子”,但估计那是一个现代人的仿置产品,因为很简单,茅盾先生当年写小说的时候,不可能直接把生活中的原型原封不动地移植进小说中的。
其中有一处,好像是过去的图书馆的地方,黄磊参演的《似水年华》曾经在这里拍摄,其中有一个黄磊从楼上下来的楼梯。书架上的书,都有是拍电影时用的道具,仅有封皮。逛了一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反而没有茅盾故居发人之幽思。
下面进入自由活动时间,我们重新回到对岸的那个近水的廊道,漫步着走回去。贴河处有坐椅,歇了一会,这边基本是商业设施,卖特产的很多,但都没有想吃的欲望。
有一处,是商业小街,一位同事在这里用三十元拷了一个杯,上面拷上他的画像。上车后,大家开玩笑说,十元拷三个。
逛到门口,时间还很多,便再次回头,逛了商业街,这里有做丝绸被的,说是唯一的一家,但后来发现,到处都有这样的店家。小摊子上,都是一些小玩具,还有蓝染布。回头之后,时间将至,车上人也打电话催,急忙往外走,差一点迷失方向。到车子集齐后,便向下一站千岛湖方向开,晚上就住于千岛湖。
个人感觉,乌镇是一个平常的小镇,并无特别之处,可以从这里了解到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给人的感觉,是隔离在时代之外,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这里的大多数住家,都清空,供旅游用,但也有一些屋子里住人,老年人在临水的窗里,打着麻将,自有一份悠闲。人如过江之鲫的游客,已让小镇不再安宁,成了闹市,商业氛围,也破坏了小镇旧有的淳厚,这可能就是一种异化吧。从内心里讲,我似乎无法羡慕这样的生存,因为这里找不到一种悠闲,只有一个陈旧的记忆,一个与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同的旧的梦。回到过去,可能并不是一个中国人所愿意的。像那小旧宅,曲折离奇,但好像很空洞,找不到感兴趣的现代意味。转了一圈,就有一种想离开的感觉。那种潮湿与沉闷,可能会破坏掉心目中的洁净的美感。曾经不时地想象一下,当年的一个小家碧玉出现在这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黄磊在《似水年华》中遇到的那个女孩在这里出现会有一种什么样?女孩的那种洁净感,能战胜小镇的尘封与古旧吗?能凸现出她的青春与活力,超过小镇的平静与灰色吗?在这样的氛围里,灵动的永远是人,我们现在所能穿过的只能是一个空无人迹的小巷,最有活力的人的生活,并没有在这里找到,这也是遗憾处吧。
在茅盾故居,导游说,茅公的妻子是家里人做的包办婚姻,照片上的沈夫人也不漂亮,至少没有一种江南女子的灵动的气息。后来传说,茅盾也有婚外情,或许,生活中的沈夫人,并不能满足一个作家的飞扬而骚动的灵魂吧。记得茅盾在小说中,写到窗户的阳台上挂着女人的内衣,撩人暇想,茅公在进行人物刻划时,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一个男人的共同的探奇的欲望。
当我们今天走过茅盾生活过的小巷,竟然也情不自禁地怀想着小镇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激活环境的女子,就与茅公在小说里男人都喜欢设想的女人内在的秘密一样,也许这样的小镇里告诉了我们一种相通的东西。寻找的目的,是寄托我们的情感,找到一个人类的灵魂的秘密所在。环境提供了一种承载梦想的地方,这也许就是那些电视剧总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放置一个灵动的圣洁的情感故事一样。这样的环境,只能放置一种梦想,现实中没有的梦想。只有在梦想里,才能找到生活里无法去承认,无法去珍惜的最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