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化课程 |
第十四章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核酸的水解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第十五章 核酸的研究方法
一、核酸的分离、纯化和定量测定
二、核酸的超速离心
三、核酸的凝胶电泳
四、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五、DNA聚合酶链反应(PCR)
第十四章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核酸的化学结构和作为高聚物决定其理化性质:
核酸的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可被水解;
磷酸基和碱基:酸碱性质;
碱基:紫外吸收特性;
双螺旋结构:变性和复性。
一、核酸的水解
(一)酸水解
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更易被酸水解,产生嘌呤和嘧啶碱
(二)碱水解
RNA的磷酸酯键更易被碱水解(RNA的核糖上有2’-OH,在碱作用下形成磷酸三酯,极不稳定易水解,产生核苷2’,3’-环磷酸酯,继续水解产生2’-核苷酸和3’-核苷酸)
(三)酶水解
专一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键的酶称为核酸酶(nuclease)。
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顺序,并从特定位点水解核酸的内切酶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核酸酶的分类
(1)按底物专一性分类:
(2)按底物作用的方式分类:
(3)按磷酸二酯键断裂的方式分类:
一种是在3’-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其产物是5’-磷酸核苷酸或寡核苷酸,如(1);
另一种是在5’-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其产物是3’-磷酸核苷酸或寡核苷酸,如(2)。
2、核糖核酸酶类
牛胰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T1、核糖核酸酶T2等;
3、脱氧核糖核酸酶类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限制性内切酶等。
4、N-糖苷酶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1、碱基的解离
2、核苷的解离
3、核苷酸的解离
核苷酸有磷酸与碱基,为两性电介质;
U的碱基碱性极弱,不能形成兼性离子;
A,G,C中,
DNA变性双链打开后,碱基即参与酸碱滴定。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Py和Pu有共轭双键,使 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能吸收紫外光,在260nm紫外光区有最大光吸收;
A260可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
A260/A280的比值可用于判断样品的纯度;
核酸的摩尔磷吸光系数可用于判断DNA制剂是否变性或降解。
纯核酸样品的定量:测A260
A260=1 相当于:
50ug/ul 双链DNA
40 ug/ul 单链DNA或RNA
20ug/ul 寡核苷酸
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核酸的纯度
A260/A280比值
>1.8 纯DNA
达到2.0
<1.8 有杂蛋白
核酸变性时,ε(P)升高:增色效应
核酸复性后,ε(P)降低:减色效应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在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螺旋的两条互补链松散而分开成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
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①高温,②强酸、强碱,③有机溶剂等。
①增色效应:指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的现象;
②旋光性下降;
③粘度降低;
④生物学功能丧失或改变。
DNA的变性温度(Tm值):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变性温度(也叫熔点或熔解温度,一般在82-95℃之间)。
DNA的Tm值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二)复性
将热变性后的DNA溶液缓慢冷却,在低于变性温度约25~30℃的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则变性的两条单链DNA可以重新互补而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原有的性质。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以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reassociation)成为双螺旋结构,这过程称为DNA的复性(renaturation);
变性DNA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此过程称为退火(annealing)。
Cot1/2 (mol·s/L)
(三)核酸的杂交
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经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合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核酸杂交可以是DNA-DNA,也可以是DNA-RNA杂交。
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利用核酸的分子杂交,可以确定或寻找不同物种中具有同源顺序的DNA或RNA片段。
第十五章 核酸的研究方法
一、核酸的分离、纯化和定量测定
(一)DNA的分离
利用核蛋白(DNP)溶于水和高盐溶液,但不溶于生理盐溶液的性质进行分离;
流程:破细胞——浓盐溶液提取——生理盐溶液沉淀——苯酚变性除蛋白——水相DNA用冷乙醇沉淀
(二)RNA的分离
RNA比DNA更不稳定,且RNase无处不在,制备RNA时应注意:
(1)0.1%DEPC处理器皿,去除RNase;
小量制备RNA:酸性胍盐/苯酚/氯仿抽提;
大量制备RNA:胍盐/氯化铯将抽提物密度梯度离心(RNA在底部);
分离poly(A)+mRNA:寡聚胸腺嘧啶核苷酸(oligo(dT)n)亲和层析法。
(三)核酸含量的测定法
核酸提取前需要预处理,除去酸溶性含磷化合物及脂溶性含磷化合物;
生物组织中核酸组分的分离方法:热酸法;冷酸法;碱法(p514)。
核酸含量测定方法:
(1)紫外分光光度法;
(2)定磷法:钼蓝比色法
(3)定糖法:
二、核酸的超速离心
可用于测定核酸的沉降常数和相对分子量;
密度梯度沉降平衡超离心法:
1、测定核酸密度;
2、测定DNA中G-C的含量(正比关系);
3、溶液中核酸构象的研究;
4、核酸的制备(溴化乙锭-氯化铯密度梯度平衡超离心,分离不同构象的DNA,RNA及蛋白质,是纯化质粒DNA时常用的方法)
三、核酸的凝胶电泳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分析DNA;测定DNA片段的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标准);胶上DNA回收;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分析相对分子量小于1kb的DNA和RNA,常用垂直板电泳。
四、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一)DNA的酶法测序:
1、加减法:Sanger,1975年
2、终止法: Sanger,1977年
(二)DNA的化学测序
(三)RNA的测序(酶特异切断RNA链;化学试剂裂RNA;逆转录成cDNA)
五、DNA聚合酶链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985年,K.Mullis发明的体外扩增DNA的技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
基本步骤:
(1)设计一对引物;
(2)优化反应体系;
(3)选择3个温度进行热循环(变性-退火-延伸);
(4)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PCR技术广泛应用在检测、刑侦、基因分离克隆等方面。
第14章 重点及知识点
重点:核酸水解,变性和复性
知识点:
1、核酸的水解
2、核酸的酸碱性质
3、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第15章 重点及知识点
重点:核酸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
1、核酸的分离,提纯和定量测定方法;
2、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3、P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