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生命轮回的绝唱

标签:
原创文稿大千物语随笔杂谈大公报发表 |
分类: 大千物语 |
蝉这小家伙,我们通常把它叫作知了。夏天来临时,但凡有树木的地方,都能听到它们的欢快的长吟。天气越是炎热,蝉鸣之声就越是激烈。它们生来就是大嗓门,还特别喜欢合唱。只要有一只挑头开腔,就会引来群蝉共鸣,此起彼伏,高亢嘹亮,那气势不亚于一个大型合唱团。
夏至过后,当土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学名称作蝉蛹的知了猴就会从泥洞中钻出来,慢慢地爬上距离最近的直立物体,脱去身上的“外套”。个把小时后,它们的躯体和翅膀就会变硬,并能自由地从低处爬向高处,从树干移到树梢,从这颗树飞往那棵树。蝉的背部象盔甲,漆黑锃亮;羽翅象战袍,纹理清晰;眼睛象探头,闪闪地发出暗红色的光。它们总是有规律地发声,受到惊动后就会戛然而止,然后迅即飞向他处。小时候,我曾见过一群飞蝉掠过低空,黑压压的一片,那阵式就象一个规模庞大的昆虫军团。
一场雨水过后,农村的孩童便会带上铁锹,来到树木的周围,找到有新鲜泥土的洞口,将蛰伏在里面的知了猴掏出来。不贪睡的孩子,一大早起来,连工具都不要带,就可以把夜间爬上树干还未来得及蜕皮飞走的知了猴活活逮住。即使已经攀上高枝的知了,孩子们也有法子将它们收入囊中。用麦麸做成黏胶,或者用纱布做成捕具,都是有效的猎取方法。最好玩的是在夜色漆黑时,在大树下点上一蓬篝火,然后再制造一点动静,满树的知了都会向有火光的地方扑下来,乖乖地受擒。
事实上,蝉的资历比人类还要古老,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蝉就开始在大地上飞歌了。蝉也有族类之分,那种个头较大、躯体壮实的红眼蝉最为常见。除了靠羽翼摩擦发声外,雄蝉腹部还有明镜似的鼓膜,如同响板一样奏出高分贝的音量。为了吸引异性,它们必须象男高音一样拼命歌唱来求婚。雌蝉在“音乐之声”的诱惑下,慢慢地向雄蝉靠拢,风流过后会把卵产在树枝上,幼虫孵出便掉落到地上,钻进土里。北美有一种周期蝉,发育过程非常缓慢。幼虫潜伏于地下深处,攀附在树根上吮吸营养,蛰伏17年后才钻出地面。得见天日后,大约只能存活一个月时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它们要补充营养,增强体能,还要高度警觉地摆脱来自天敌和人类的捕杀,尤其是要抓紧时间完婚和产子。完成传宗接代使命之后,周期蝉便会悄然告别生命之旅。
周期蝉为什么每17年一个轮回,引起了很多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至今还没有给出被一致认可的答案。但它们那种周而复始、繁衍生息的顽强精神,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0年夏天,美国著名摇滚歌星鲍勃·迪伦,为周期蝉的阵势所感染,专门写了一首名为《蝉日》的歌曲,来颂扬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蝉类们。在周期蝉的一生中,17年的漫长等待与1个月的生命绝唱,让我们真正感悟到,什么叫甘于埋没,怎样才算耐得住寂寞,如何在有限的光阴中唱响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