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在曾国藩率领湘军从衡州出征时,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派遣石祥祯、林绍璋和曾添养等大将,率领一支大部队,号称三万多人,组成征湘军,越过武昌南下,于2月27日攻占湖南岳州。岳州知府贾亭春弃城逃跑,巴陵知县朱元燮投水自尽。汉阳和黄州的太平军,则溯襄河而上,向西北挺进,先后攻占德安、随州和枣阳。
湖北学政青麟从德安退入武昌,与崇纶一起,收集残兵败将,筹划防守。不久,崇纶因家有丧事而解职,青麟出任巡抚。
巡抚的标兵只有一千多人,分布在城堞上,还不够分配。于是增募湖南和四川勇丁,登城防守。凉州总兵和高州总兵率部驻扎在城外。湖北东半部的郡县,多数已经残破,外援断绝,武昌守军更加孤立。
武昌告急,文宗改变了主意,催促曾国藩火速增援湖北。他不放心曾国藩一人兼统水陆两军,又诏令贵州提督布克慎从黄州返回,赶赴湘军水营,还命令总督台涌与湘军会师。当时太平军已经包围武昌,台涌刚到德安,太平军分头进攻通城和崇阳。
3月4日,太平军攻占湖南湘阴,湘阴千总萧捷三被免职。曾国藩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考察了这个武陵人的作战经过,认为他是个军事奇才,调他统领水师。
太平军占领湘阴后,从西面走陆道进攻宁乡。
曾国藩从衡州率水陆大军浮湘江东下,听说太平军杀到,于3月9日派储玟躬到宁乡抵挡太平军。
储玟躬与候选同知赵焕联一起率部出发,冒着雨雪徒步急行军,打算与太平军争夺宁乡城。
3月11日,储玟躬身先士卒,来到离县城十来里的地方,听说太平军已占领县城。宁乡县城本来就没有城墙,官员都已逃走。储玟躬下令火速驰援。身边的人商议,认为太平军势力大,湘军不是对手,应该停下来驻扎,等待后面的部队。
储玟躬激奋地说:“自从贼寇兴起,他们攻占了一百多座城池,官军都让他们得到休整或掠夺饱足了,弃城而去,现在朝廷不用绿营兵,起用义勇军,为什么得到警报,却踯躅不前?”
储玟躬见大家默不作声,又说:“贼寇不走正道而从小道进攻,人数一定不多。我自从领兵以来,都是打击土匪,现在遇到大贼寇,却不攻打,以后怎么带兵?”
他不由部属分说,立刻拨出五百人,亲自率领,分三路奔赴宁乡。湘军达到宁乡县城时,太平军正分散掠夺财物。储玟躬见太平军不多,便下令发起攻击。他率领勇目喻西林和文生杨英华等人,奋力夺西门而入,转战县城南北,一通砍杀,太平军尸填街市。
太平军遭到突袭,纷纷夺路而走,逃到城外。
储玟躬下令在郊外扎营,部队休整开饭。而他自己率领十多人穿街走巷,安抚难民。
先前从宁乡县城外出的太平军,不知湘军杀来了,刚刚回到城内,见街上尸体横陈,大为震惊,又从东门出去,正好遇到储玟躬一行人,便簇拥在一起,把城门堵塞。
储玟躬立刻挺矛上前,与太平军厮杀。太平军前后夹击,围困多层,储玟躬体力不济,身中十多枪而死。十八人全部阵亡,其中也包括喻西林和杨英华。
太平军不知湘军主将已死,奔走相告:“来的这支部队,只有几百人,就打败了我们几千人,现在他们驻扎下来等待后面的大军,势不可当啊。”
太平军当夜撤退。从湖北蒲圻开来的太平军部队,闻讯也开始北撤。
长沙和湘潭的军民听到太平军攻占了宁乡时,非常惊恐,后来又听说太平军撤走了,都知道是因为储玟躬的一战,家家户户交口称赞储石友。一些宁乡人亲眼见到湘军作战,尤为感念,当天就为储玟躬立祠。从此以后,湘军都注重救援,人人都懂得战死光荣。
曾国藩上疏,说储玟躬在宁乡一战,以五百勇丁搏战三千名太平军,斩杀太平军几百人,而湘军只有十八名阵亡。太平军大为惊恐,连夜撤退,宁乡才得以保全。全城都感激储玟躬,为他修建祠堂。储玟躬先前已在蓝山和道州立下战功,正打算保荐他为直隶州的同知,巡抚还没来得及奏报,储玟躬就已经捐躯,请求朝廷给他加级,并予抚恤。
文宗下诏,追赠储玟躬四品道员职衔,并授予“忠壮”称号。骆秉章已经修建忠义专祠,祭祀安徽巡抚江忠源等人,又请朝廷允许将储玟躬附祀,文宗批准。
储玟躬在带兵打仗的湖南书生中,也在先驱者之列。他从1849年作战湘南,到他战死宁乡,已有五年的战龄。但他作战的对手,都是小股的起义军和会党。尽管他率领一支五百人的乡勇转战省内,作战十分勇猛,仍然默默无闻。
自从1851年太平军起义以来,朝廷不断擢拔的湖南书生,都是直接与太平军作战立下战功或捐躯沙场的人。储玟躬在湖南本省打了五年仗,就因为没有接触太平军,直到他战死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入流的芝麻官,
现在,储玟躬终于参加了湘军大举北伐的第一次战斗。在1851年太平军穿过湖南以后,这是湘军第一次在省内与太平军交手。他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死去,曾国藩大力向朝廷陈述他的英勇,而朝廷也就立刻给了他殊荣。
储玟躬的事迹再一次表明,湖南书生通过战场在仕途发迹的路子,是与太平军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但是,储玟躬和江忠源一样,在走上了似乎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之后,就匆匆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所有靠战争来发迹的书生的不幸。
谁都知道,通过在战争中冲锋陷阵来建功立业,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赌博,所下的赌注是最可宝贵的性命。自古以来,军人的基本素质是不怕死,但这并不是书生的素养。清朝末年,中国有那么多书生,唯独湖南出了大批书生带兵打仗,至少可以说明,湖南的书生是有决心效法军人的,或者说,他们和其他省份的书生相比,多了一份不怕死的精神,愿意用性命来博取功名。
曾国藩知道,要把湘军建成有文化的军队,必须靠书生带兵打仗,如果书生怕死,那么湘军的路子就走不通。曾国藩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这一点。1853年,他从派往南昌增援江忠源的那批书生身上,看到了不怕死的精神,因此听到他们的死讯,他就看到了希望。
储玟躬的战死,无非再一次向他证明:湘军的路子走得通。
湘军誓师北伐,浩浩荡荡直抵长沙,又在宁乡打了第一个胜仗,给清廷带来了希望。湖南巡抚骆秉章率满城文武出城迎接。清廷批准了曾国藩的奏请,塔齐布被任命为长沙协副将,取代清德的位置。
在长沙,曾国藩稍事停顿,便命令湘军开拔,继续向北推进。骆秉章派朱孙贻和王錱率部一同北上。湘阴和岳州的太平军听说湘军大队人马杀到,也都向北撤去。
湘军开到岳州城下,探子来报,太平军三万人已卷旗退出。曾国藩的前军到达岳州,朱孙贻和王錱先是屯兵岳州城,王錱见太平军仍在撤退,以为他们望风而逃,便提议进兵。他未经曾国藩同意,擅自率部离开岳州北上。
他没有料到,太平军这时发起了反攻。崇阳和通城的太平军大举出动,从蒲圻向岳州推进。
于是,王錱一生最大的耻辱,也是他戎马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就在前面等待着他。
湘军(50)
湘军(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e945a010009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