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武 真相与顾炎武诗词

(2013-11-26 13:02:17)
分类: 诗词时事

关于苏武诗的解读 

 

这是顾炎武老人的一首咏史诗: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

平生李少卿(注),持酒来相劝。

注:李陵,苏武友,字少卿。兵败降匈奴后,屡劝苏武投降未果。

 

顾炎武此诗,写在康熙18年(1679年)。时当明史馆总裁叶方蔼邀请顾炎武与修明史,为顾坚辞。诗人以苏武自比,拒仕清廷,坚守了独立品格和气节。

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苏武事迹,还原真正的不受删改、不收曲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原貌。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匈议和。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在匈奴期间,发生一件重大事变,即苏武使团的副将张胜和原已投降匈奴的虞常勾连,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大阏氏)归汉,继而胁迫单于。阴谋未发而败。苏武虽然不知情、未参与,但难以免责。在被动不利的情况下,苏武正义凛然,拒不投降,继而是流放十九年的故事。而后汉匈又和,苏武得归。苏武坚忍不拔,保持气节,理当彪炳史册,受到称赞。但是,为了使苏武的形象“高大全”,后世史家或学者乃至官方对苏武事迹做了删节或篡改。

我们看到,中学以及许多课本,以及其它读本,对《汉书苏武传》做了不当删节。文字皆止于“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而本传末尾一段文字是: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宣帝)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让我们还原苏武事件的历史真相:

一是事出有因

副将张胜同匈奴叛将勾结谋反,使苏武处于极端被动地位,对方杀之不过。而匈奴只是劝降不成,继而流放。苏武的故友李陵(字少卿)于后苏武一年战败投降,被匈奴封为右校王。李陵苦劝苏武归顺被拒,而后经常接济苏武的生活。

二是匈奴无过

回顾苏武从出发到归来整个过程。匈奴单于并非蛮不讲理,青面獠牙;汉皇杀李陵全家,质疑苏武的贞节,苏家几至家破人亡。其处置亦有不当。

三是逆境可存

苏武的生存环境究竟怎么样呢?坚韧不屈,孤独痛苦自不待言。但持节牧羊的苏武,在流放中受到照顾。非是“牴乳乃得归”(公羊不可能长寿二十年)。贝加尔湖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李陵经常送去酒食物品。苏武在那里娶胡女生子,子名“通国”。苏武暮年得皇帝体恤,苏通国从匈奴回汉任武官。此苏家一脉自然有匈奴血统,等等。

为此,我有一则七律记述“苏武事迹” :

骤起惊雷叹数奇,兄亡弟殁杳难知。

李陵规劝先啼泪,卫律威逼徒费辞。

水草丰盈大泽畔,胡妻柔顺洽欢时。

子卿北地留余脉,通国归宗擎汉旗。

怎样看待历史上民族国家之间的侵扰、吞并、掠夺,怎样看待抗击外来侵扰的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欣赏历史上的非攻及和平主义。如孟子、墨子,屈原、蔺相如、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四君子等,主张非攻,主张各国之间和睦共处,相安无事,应当肯定。而如果真正做到非攻与和平共处,就没有争战、伤亡和人民的痛苦。

但这只是理想境界,非攻不成,和平难期。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掠夺吞并压迫。

说到屈原,我们一般表述为爱国主义,这基本无错。我们对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以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皆应该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历史走向作全面考察。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王国,或一个民族地域的人们,无论是君主、大臣、文人和普通百姓,无论强大或弱小,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和群体,抵御外来的侵袭。因为外来的侵扰,破坏生产、生活,践踏疆土,侵夺人民的财富,甚至虏民为奴。反对和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和家园,无疑具有正义的性质,应当肯定或歌颂的。其抗击行动,于国于民,皆有其功。无论成败,皆为英雄;黄宗羲在《原臣》中说过,“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而当大局已定,天下统一,难以逆转,就不再抗争。不为别的,为了民生。南明福王小朝廷,一开始就腐败不堪。翦伯赞指出,“所谓福王政府,不过是一群阉党余孽和无耻之徒的政府,这个政府不但与当时明朝的人民没有关系,而且与明朝的士大夫也没有关系。”(《中国史论集》合编本“南明史上的弘光时代”)此指南明小王朝的本质和主流。因为史可法、陈子龙及顾炎武等实际被排斥,所以小朝廷没有真正的根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没有可能出现如顾炎武所期盼的“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总之,我们肯定明末清初的文武抗争。但不同情南明小朝廷,不主张民众为覆灭的王朝殉葬。老舍在《茶馆》的一句台词代表百姓的心声:“我这个爱国家,可这国家爱我吗?”

总之,从历史大势着眼,我们一方面肯定一个民族、国家的自卫,肯定他们的爱国主义;一方面又要肯定统一意愿的代表和实施。无论其出发点如何,从大局和历史发展考量,都要肯定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能两边都有理。秦统一中国,我们既肯定屈原的爱国情怀、文学成就,又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功绩;既肯定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誓死护卫南宋王朝,也肯定蒙古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文治武功。既肯定康熙对新疆、台湾的统一及和平定中国,也肯定史可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抗清斗争。在不同层面和侧面,他们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而不是绝然对立。具体到有清一朝,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广大疆域的确定,清廷厥有其功。明的疆界在关外不远。没有清兵入关,就没有东北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中国版图;没有满清和蒙古贵族的长期媾合,就没有内蒙和新疆的疆域。我在恭王府雅集诗中评论清朝功过时说:“并来东土八千里,输却西洋二百年。”就出于此。

回到原题,顾亭林老人无疑熟知真实的苏武。他的心迹和矛盾我们也是理解的

。因而,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国学大师的尊敬!

附 纪念小诗一首

过眼沧桑四百秋,大江无语水东流。

英雄淘尽亭林在,一户何须万户侯!

 

注:今年是顾炎武诞辰400周年。此是作者参加在昆山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萍踪戏题四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