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报报道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儿:一青年先后办下了7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透支债务高达20多万元。其老父为期偿还近10万元债务后,再无力继续为儿“补窟窿”了。这其中虽有银行涉嫌引诱过渡消费之嫌,但根子上还是当儿子的没有体谅父母的辛苦。

无独有偶。有记者调查结果显示,有一成以上的父母曾经为子女还过信用卡的债务。虽然,像这样巨额透支的,并不多见,但我常常看到有人在校园里摆摊推广各种各样的信用卡,也知道有人常常用其透支消费。
据我所知,即便不是用信用卡来透支消费,不少中国的大学生也是靠父母的钱来上学的。因此,或多或少都有个如何节省着花钱,以减轻家长负担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差不多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了。虽然方法不一定科学,但其爱子之心世人皆知。有些国家的孩子长到18岁,家长就甩手不管了。而我们的家长,起码也要管到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回答,子女如没有还透支款的能力,自己会代劳的。许多家长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除了为孩子交学费、生活费之外,还要保证社交费之类的花销。一位家长问孩子为什么都该读研了还不谈恋爱,孩子说:您把每月给我的零花钱从600元涨到1000元,我就谈!虽有调侃之意,但也不乏抱怨家长钱给少了的味道。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个人在外求学,不花钱是不可能的。但大学生基本上属于纯粹的消费者,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挣钱的路子,都是掏父母的钱包。所以,应该在花钱的时候掂量掂量,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花起父母的钱来如流水一般。
不容否认,有些同学家庭的确“不差钱”,怎么花钱父母都供得起。即便如此,在花钱上也应该有所节制。父母的钱再多,也是父母的。父母心甘情愿地供养孩子没错,但做子女的也应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每个人都不可能依赖父母一辈子。我们总要学会独立、自立。一个经济上的“啃老族”,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人的。
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太好,但花起钱来也是大手大脚、毫不吝惜。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人是虚荣心作祟,怕别人因为自己穷而轻视自己。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富人有富人的过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自己过自己的日子,管别人干什么。不顾家庭经济条件一味地攀比,不但会加大父母的负担,还会引起自己精神上的不悦和心理上的压力;有的人不能将心比心,花起钱来就忘了父母挣钱的艰辛,甚至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建议大家在花钱的时候,想想父母是如何一个汗珠子摔八瓣把钱赚到手的。自己暂时不能为家庭经济大厦添砖加瓦没有关系,但起码可以紧缩银根、节俭为上。不说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吧,也可以在满足基本生活、学习需要的情况下,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了;当然,也有的学生不会理财,花钱缺少计划性。这就需要尽快地加以学习,学会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
在中国大学里,也有不少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自己勤工俭学、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了。其中有的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的则是有意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的。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和态度。
我并不主张大学生都做苦行僧,只是说在花钱的时候、特别是花父母钱的时候,需要理智、需要科学、需要节俭。这不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读完大学,养成的良好习惯也会使我们受益终身。有朝一日,我们成了大富翁后,依然会理智、科学、节俭地对待自己的劳动所得。
按说,如何花钱、花谁的钱,是个人的隐私,别人没有必要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但如何花钱、如何花父母的钱,是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的。所以,专门以此为题写上几句,应不为过。希望诸位深思。
哪些事不该忘却,哪些人切勿怠慢
究竟谁是成功的妈......
每个人都应该上的一门必修课
那些不合时宜的细节......
明天的路在今天,今天的路在脚下
裸奔在这个网络时代里
须知:高考生进考场必备什么??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最管用的法则是降低门槛
有什么比高考更可怕???
《潜伏》导演靠什么通过老师的面试?
一生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心中永远点燃那盏灯
从“长城也怕疼”看细节的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